同暗箱操作的海尔MBO相比较,宝钢以公开竞价方式为有意收购本企业的管理层找个战略合作伙伴,可以避免自卖自买,进行暗箱操作低价收购国有股的侵权行为。
MBO在被国资委封杀了一段时间以后,又成了一个亮丽的看点。其中最有看头的其实并不是顺风顺水的江苏吴中,而是一波三折的海尔和一鸣惊人的宝钢。
比海尔幸运
江苏吴中亮相的MBO方案,设计了期权形式的激励方式,颇有新意。不过,由于15名高管大都是吴中校办公司背景,江苏吴中的事无非还是校办公司说了算,同国资委一度叫停的以MBO方式进行的国企产权改革是否恢复通行并无太大的关系。
海尔和宝钢则不然,一个是拥有650亿资产的混合经济实体,一个是年销售收入突破1100亿元的大型国企集团,两家都在奋力跻身世界500强。海尔和宝钢对MBO的探索,其意义显然将远远大于其具体方案本身的成败。
而海尔的MBO,说穿了,无非就是像洗钱一样,使暗箱操作形成的权益曲径通幽,浮出水面。而这一切,在透明的海外市场规则的严厉拷问之下,不免有可能成为问题。
同样是大型企业集团,同样涉及MBO,宝钢的命运却似乎比海尔幸运得多。2004年7月20日,经上海联合产权交易所专家评审会一致评定,名列上海市房地产业的50强之首的绿地集团以5400万元从宝钢集团成功受让上海宝钢建设有限公司60%股份,其余40%股份则由原企业经营者团队共26人联合收购。
作为这次产权交易一大创新的“核心经营骨干参与要素分配的招标式竞价”的模式,一方面拿出40%的产权来优先考虑企业的核心经营骨干持股转让,另一方面,其余60%采用招商竞价向社会公开征集,而核心经营骨干持股价格则根据招商竞价价格来定。这也就是说,通过招商竞价,由市场决定受让方最终的价格,核心经营骨干持股的价格同样要与本企业外的受让方最终的价格一致。最终绿地集团以高于评估价28%的价格——5400万元中标,从而宣告了这一创新模式的成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