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嘉陵集团公司应用案例

   2023-04-12 互联网4200


  1995年前后,在高勇的大力陈词之下,时任物资部副部长的他开始筹划嘉陵最早的物流管理系统,摆脱手工记账,并尝试在采购和销售环节分阶段实现电算化。这也是嘉陵建设的第一个“信息孤岛”。“一种管理手段要克服些问题,关键是你的想法一定要能借助有效的手段,才能够实现\",高勇的这个初衷、朴素的想法,促使他一开始推行了最早的一套IT物流管理系统,“系统刚上时,我们首先保证的一点就是,任何一个采购过程中的动作,必须有计算机的指令,按指令行事,从源头上克服人为因素。”

  从编订采购计划开始,到产品的采购、交验、入库、出库,一下子把整个流程都放到了计算机上。开始推进的阻力也比较大,高勇就将系统基本功能设计成首先定义计划,保证采购计划的公正性,从一纸调达,到相应的资源分配量,细到某一个零件、某一个产品的采购量,指令计划是按照某种标准模型执行的,并参考其历史表现,动态处理其中关系,这样一来,“结构树”模型的推出就成了当务之急。

  实施介绍

  虚拟零库存管理

  1995年开始实施物流管理系统,到1996年,再继续向下挖潜增效,高勇感到压力越来越大,尤其是企业的库存积压和流动资金占用之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与国外摩托车工业不同,国内摩托车配套产品的质量良莠不齐,稳定性差,也缺乏计划性,而像日本本田这样的企业,其核心竞争力的表现在零部件的质量上乘,从产业分工到流程控制非常好,上游供应商提供的零件全部都是免检产品。

  高勇设想能否将成品厂的这部分压力也分解、转嫁到配套厂身上,虽然眼下还不可能实现完全的零库存,但是变成一个即时的供应链管理,从校验、质量的把关,到追求零库存管理的目标,在当时同行业,这样的管理实践还没有第二家。

  考虑到国内摩托车制造工业生产的实际状况,嘉陵推出了一种“代保管”的库存模式,供货商可以将计划的分配量放在装配仓库,但嘉陵只是履行代保管职责,不付款,也不挂预付款,企业与供应商之间没有发生债务关系,除非装配整车。这样一来,嘉陵只需要拿点库房出来,而且还要收租金,在中国制造业特有的国情下,巧妙地真正实现虚拟的零库存管理,存货水平由原来的8000多万下降到几百万,资金周转率提高了数倍。
 
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隐私政策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