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创新也要模仿 关键是哪里需要创新

   2023-12-16 互联网1390


  苹果电脑在上季度的毛利率高达30.1%,可以说是借了iBook的光,加上成功的库存控制和删减成本(听起来很熟悉?很像戴尔的招牌优势,不过,这种毛利率却是戴尔比不了的)。有分析家指出,只要苹果电脑能持续推出让市场惊艳而且功能强劲的创新产品,苹果电脑仍可以继续扮演个人电脑产业的独行侠。

  在个人电脑产业,几乎可以确定的前途是没有革命、只有演化。也就是说,全然的创新在短期内不太可行,即便是苹果的创办人、现任执行长贾伯斯(SteveJobs)这样的鬼才也无法突破这种困局。于是,向苹果迷之外的市场进军就是个可以想见的动作,从高规格的苹果门市到诉诸高格调的iPod,苹果正在走出个人电脑产业独行侠的新路。

  创新与模仿,两者兼备

  不要以为创新必然成功,也不要以为模仿必然失败。

  苹果和戴尔这两家企业在创新上都十分有规律,它们选择能够强化核心优势的地方发挥创意。当它们扮演一个成功的产品创新者时,就会在流程上扮演一个模仿者的角色;而戴尔作为流程创新者时,其在产品上就一直在走模仿者的道路。

  譬如,戴尔擅长快速模仿产品特色,让它能够发展流程优势,进而应用在其它产业,如服务器、储存碟等;苹果计算机则是选择在流程上模仿戴尔的系统,然后才有足够余力发展突破性产品,如iMac与iBook.拿戴尔、苹果的创新规律与盖特威计算机公司(Gateway)一网打尽的创新策略对比,我们便能体会规律的重要性。

  盖特威计算机原本是一家流程创新的企业,但是它同时又想创造产品差异化,因此,它比戴尔投注更多的资金,维持极高的研发与制造成本,推出昂贵的广告宣传品牌,又试图成为服务创新者。盖特威样样都要创新,结果是付出了昂贵的成本却依然无法达到创新的最终目的,目前它面临生存的困境。

  事实上,戴尔在刚开始进行他的流程创举之初,其他个人电脑制造商对于戴尔电脑公司的做法根本不屑一顾。经过15年的发展,他们慢慢都或多或少地认输了,并加入了戴尔公司电脑直销行业。整个电脑行业中曾经处于支配地位的电脑分销代理商(2000年的总收入超过750亿美元),现在大部分都在勉强维持生存。其中,当年的三大行业巨头——CHS电子公司、MicroAge公司和InaCom公司都援引企业保护法案第11条以寻求美国政府的保护。
 
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隐私政策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