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可口可乐公司返回阔别了30年的中国,开始重新在中国开展自己的业务。这是第一波跨国公司登陆中国的开端,从那时开始到现在已经过去了25年。
25年的时间,在中国的跨国公司和公有企业和民营企业一同成长,成为了驱动中国经济的三股力量之一,与此同时则是这三种经济业态也在不断改变自己的形态。
从销售代表处到涵盖所有价值链环节的在华集团公司,跨国公司已经开始慢慢地将自己的力量融入到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开始成为“中国企业公民”。
伴随这种变化的则是中国社会的不断进步和中国企业的迅速成长,跨国公司和中国公司与社会公众之间的关系正在发生着深刻的转变。
生根·深耕
据麦肯锡大中华分公司董事长欧高敦分析,跨国公司在中国的发展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在中国设立销售办事处,第二阶段是开始投资建厂,第三阶段则意味着中国市场已经成了跨国公司全球战略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最近两年有一种很明显的趋势是跨国公司对于中国市场越来越重视,欧高敦说,“几年前中国市场对于他们来说可能还主要是一个采购基地,而现在他们已经开始在中国建立起商业运营中的各种环节,从研发、采购、制造、销售、物流、客户服务到人才培训等等。”
回顾跨国公司在中国过去二十年的发展历程,欧高敦认为其中的成功者主要得益于他们对中国市场的适应和成功的国际化策略,而那些失败者则主要是因为忽视了对本地人才的培养和开发适合本地市场的个性化产品。
“他们充分利用了已有的技术优势和品牌优势,同时很好地进行了一些本土化方面的努力,在渠道建设、成本控制、客户认可度和人才培养方面都取得了很好的成就。”欧高敦在总结跨国公司中国发展经验时说,这种经验对于中国公司的国际化进程同样具有启示意义。
跨国公司和中国公司之间的关系也在发生某种变化:一方面他们在某些领域展开合作,一方面他们又在某些领域展开竞争。欧高敦将这种关系比喻成“舅舅和外甥”的关系——舅舅更有经验而且拥有更多资源,而外甥则更加富有活力。随着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和中国公司建立起了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欧高敦认为这种平等的合作伙伴关系意味着“外甥”正在迅速长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