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危机,但不能害怕风险

   2023-04-12 互联网4030


  如此种种,显然对于宝洁这样一个公司在事先并不是没有考虑过这些精确和夸张的数字可能带来的风险,只是可能在权衡其市场效果和可能带来的风险后,还是采用了。而宝洁之所以能在中国市场快速成长为“日化教父”,这些“数证法”功不可没。后来虽然出现了“广告风波”,但到目前为止,宝洁的损失也仅仅是对此表示道歉和微不足道的处罚(形象虽然有所影响,但在消费者心目中的“魔力”并未因此而有“质”的变化)。

  后续的危机公关,相信宝洁应该也可以妥善处理,毕竟中国的法律对企业的处罚与西方国家政府对企业的处罚数额相比是“小巫见大巫”。当然以上可能是因为宝洁公司对企业竞争的外部环境的“P.E.S.T”进行了充分的研究后采取的市场战略,而战略行为显然并不能让众人知晓(包含公司的一般员工)。其他一些公司目前出现的危机,也有类似考虑。这些对很多企业都有借鉴意义,危机一定要管理,但绝对不能“矫枉过正”而因此害怕风险。关键在于这种风险有多大,如果成功后,能取得的多大成果,再决定冒这样的风险是否值得。如果害怕风险就会裹足不前,常常会失去市场先机,企业也就会失去动力而无法成长。不过,这么说并不是鼓励企业“铤而走险”,宝洁的广告风波与安然的造假事件是两个性质完全不同的“危机事件”,而后者敢冒“天下大不韪”的结局就是轰然倒塌。当然,以上这些既需要企业具有“危机意识”更要有市场意识。在当今这个充满变化和不确定性的世界,危机可能随时发生,并可能对一个公司产生致命影响。

  因此好的企业应该在日常企业文化中注入一定的危机感,使员工对危机有合理的心理准备。这种心理准备可以通过系统化的培训、研讨会和危机处理演习等来逐步培养。危机事件,除了企业自身需要注意外,与社会其他部门的关联性也非常大。如近来发生的“啤酒甲醛风波”。在此事件中,媒体的“推波助澜”是导致这一事件迅速扩大的主要原因。这就要求媒体在报道相关问题时,事先应更多地了解相关国际国内有关法律法规、规定和有关标准,了解行业相关常识,并与相关部门多沟通,而不要恶意炒作。因为一旦国家经济安全收到影响,最终受害的还是广大消费者。
 
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隐私政策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