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体辞职与内部创业——华为如何解决新老接替问题

   2023-04-12 互联网4040


  相比之下,华为所采取的方式,无论是前期的“集体辞职”,还是后期的“内部创业”,从本质上看,都还是一种毛泽东式的“群众运动”模式,在起到改变员工固有观念的正向作用的同时,也暴露出一些明显的弊端:其一,运动都具有突发性,对公司业务经营和人们心理的冲击比较强烈。国内外企业的实践证明,除非危机时刻,持续渐进的改革模式更加可取。其二,华为的二次运动,与依据自然法则的优胜劣汰不同,都带有浓厚的“人治”色彩,主要依靠企业家的“慧眼”来选拔人才,运动轰轰烈烈,却没有明确的更替标准和可靠的人才评价数据可以依循,在内部创业过程中,不但“沉淀”没有清除,反而放走了一批公司真正需要的人才。

  实际上,如何从制度上实现企业内部的新老接替,也是任正非不断探索的一个问题。“前些年,由于快速的发展,我们提拔了很多人,当时犯过乔太守乱点鸳鸯谱的错误,并不是我们选拔的所有干部都合乎科学的管理规律,因此,一定要把任职资格的工作扎扎实实做到底,3~5年内形成自己的合理制度,公司就有了生存下去的希望。”在任正非这一思想的指导下,从1998年开始,华为与NVQ(英国国家职业资格委员会)合作,在公司推行任职资格制度,希望逐步实现制度化的新老接替,制度主要包括职业发展通道、任职资格标准和资格认证三大部分,其中,“五级双通道”的职业发展通道模型,使得华为所有员工,不仅仅可以通过管理职位的晋升来发展,也可以选择与自己业务相关的营销、技术等专业通道发展,对于每条通道的不同级别,都设立了相应的资格标准。原则上,每隔二年进行一次职位资格认证,公司根据认证结果,决定是继续留任、晋升,还是降级使用。

  任职资格的制度文本虽然建立起来,但制度推行的效果却不能令人满意。首先,制度体系比较复杂,以中级管理者为例,资格认证标准包括五个基本模块,每个模块又有若干个行为标准,这样,认证需要花费的时间和投入的精力都非常之大,每个部门需要几周的时间才能认证完毕。另外,资格认证,需要认证者良好的职业素质和基础数据系统的支持,否则,最终的认证结果可能与任职者的实际水平不相符合。但是瑕不掩瑜,资格认证的过程,充分体现了与客观标准比较的相对公正性,而任职资格制度的不断修改完善,也是企业实现制度化新老接替所必须经过的一个过程。
 
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隐私政策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