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部创业的另外一个目的就是贯彻任正非“收紧核心、开放周边”的策略,让创业员工形成华为产品的分销渠道,结成以华为为“轴心”的联盟。但事实证明,这又是一个“一厢情愿”的设想,对于离职创业的员工而言,一旦脱离华为,其自身的生存与发展是第一位的选择,与华为的合作,只是开始阶段的一种简易模式。随着企业的深度发展和规模扩张的需要,必然会像其他创业公司一样,要么同时代理其他公司的产品,要么向价值链的上游整合,开发自己的产品,而这样的结果,不是同时与华为的竞争对手结盟,就是直接成为华为的竞争对手。实际上,无论是李一男的港湾网络,还是黄耀旭的钧天科技,或者刘平的格林耐特,都是朝向后一条道路发展,这恰恰是华为所最不愿看到的结果。如果不是IT的冬天制约了它们的快速发展的话,“华为创业系”对华为的威胁,可能会超过中兴、UT斯达康等传统对手。
内部创业,涣散了华为军心。华为统一强大的文化体系,是其十数年发展壮大的内在动力。内部创业实施之前,想挖走华为的员工,难度非常之大。1999年,某猎头公司曾以50万元年薪的高价劝说华为市场部的一名员工跳槽到一家跨国企业,他当时在华为的年薪虽然只有20万元,却根本没有离开华为的打算。如果谁想要挖走华为的一个团队的话,那就更是难上加难。而2000年之后,来挖华为员工的,基本上都是创业出去的员工,自己人挖自己人就容易许多。继续留在华为的员工,看见周围熟悉的同事不知什么时候又走了一批,战斗力也大不如前。另外,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之下,那些从华为创业出去的代理商们,首先想到的就是利用华为内部的力量来强化自己,营销活动中,他们与华为营销人员的内部交易越来越多,产生了市场上流传的“内外联合刨华为树根”的现象。
推行任职资格——制度化的新老接替
曾经与几位跨国公司的高层主管交流过国外公司的经验,他们的看法是,国外企业新老交替的问题,远不像中国企业这样突出。规范的职业经理人制度的建立使经理人以理性的态度看待职位变化,公司有权选拔和替换合适的人才,而他们则有权选择接受或者辞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