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视点:中国企业的组织问题

   2024-01-18 互联网1390


  研究开发的情况也是类似。研发工程师的工作也是无法靠直接监督或提成之类等简单手段来管理的。对于很多研发工程师来说,他们工作的最大激励是宽松的工作环境中工作本身带来的乐趣。宽松的环境,工作本身的激励,再加上一点同侪之间的出成果的压力(PEERPRESSURE),就是成功研发的一个简单公式,但对于很多中国企业,研发的门槛却显得如此高不可攀,原因很简单,因为研发是花钱的事业,需要信任,超越小圈子的、基于抽象原则的组织能力。这个抽象原则,不是什么虚无缥缈的高深理念,而是一个简简单单的公平(或者说良心)原则:公司为你提供工作机会,你得给公司创造价值。这种抽象原则正是任何正式组织健康运转的一个基本条件。而对于依靠个人关系来运转的公司,贯彻这么一个简单的抽象原则,却仿佛难于上青天。

  中国企业薄弱的研发和品牌建设能力的一个直接结果是中国企业只能以生产,特别是劳动力密集型生产立足于世界市场,在世界产业价值链上处于一个非常卑微的地位。所谓中国是“世界的工厂”的说法其实就是这种地位的一个写照。

  剑桥大学著名的转型经济学者PeterNolan新近提出全球产业的瀑布式地梯级集中的趋势(TheCascadeEffect),就是说,全球的很多产业,从终端产品(如飞机),到一级供应商(如飞机发动机、飞机座椅),二级供应商(如飞机发动机的转子,飞机座椅的靠垫),甚至到三级、四级供应商,都出现了向少数厂商集中的趋势,这种集中过程以跨国公司为主导,以资金为引擎,研发和品牌为轮子,已经形成了一个西方主导,一个严丝密缝,壁垒森严的产业金字塔体系。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的企业,即使有幸进入这个金子塔,往往也只是处于金字塔的底层。路在何方?Nolan其实是中国二十多年经济改革的一个热切的关注者,与那些心照不宣向中国倾洒廉价夸奖,换取物质和非物质利益的西方政客型学者相比,他的理论显得不那么讨巧,但不得不承认,良药苦口,这正是中国企业下一步发展所必须正视的严酷局面。
 
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隐私政策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