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德勒VS彼得·圣吉:谁的组织模式更有效?

   2023-08-21 互联网2420


  “菲德勒理论听起来很精彩,但操作起来难度相当大。”周毕文指出,菲德勒权变理论中提高领导者有效性途径之一是改变领导者,以适应环境。这一点在中国现实中,受制度制约,受组织内原有人员的心理影响,比较难实现。比如,位于黄金地段的一家公司原来做机械工业,利润很薄,现在转产做房地产,于是面临两种选择:把这块地卖了,到郊区去;组织一批人,自己搞房地产开发。但原来的团队没做过房地产,怎么办?原来的领导都别干了,招一批领导或者请“空降部队”来。现有人能不能培养、塑造?能,但是江山易改,本性难移,有的人学习能力差,要交很多学费。

  菲德勒找到的另一种途径是改变环境,适应领导者。但是,大环境谁来改变?不是个人能改变的,它更可能是一个渐变的过程。企业小环境的改变也不容易,它需要很多人的认同,所以领导者一开始成立企业,设立部门时,就要树立比较稳定的、好的环境,营造好企业价值文化氛围。

  学习型组织模型:自我超越,改善心智模式,建立共同愿景,团队学习,系统思考。

  彼得.圣吉:学习型组织看重什么

  彼得.圣吉的学习型组织应用如此广泛,其魅力大到超越了企业管理的界限,中国50多个城市相继提出了建立“学习型城市”的口号,比如,2001年8月,常州市委通过了《关于建设学习型城市的决定》,并把它作为常州市的发展目标。

  然而有很多人都在问:学习型组织究竟有多少含金量?它能在中国停留多久?

  学习型组织就是通过培养迷漫于整个组织的学习气氛、充分发挥员工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而建立起来的一种有机的、高度柔性的、扁平的、符合人性的、能持续发展的组织。它有以下几个本质特征:组织成员拥有一个共同的愿景;组织由多个创造性个体组成;善于不断学习。另外,它还讲求扁平式结构、自主管理、员工家庭与事业平衡等。

  在学习型组织之前,管理者往往把企业当作机械来管理,用机械心态推进变革。学习型组织认为企业是自然的一部分,试图解释“以前的变革为什么以失败告终居多”,并找到变革之道。更为重要的是,圣吉是在向工业时代宣战:“工业时代是无法维持的。它在生态的观点上无法持续,在人性的观点上也无法持续。”
 
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隐私政策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