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五关于“自主、创新”的战略再一次把自主品牌的发展和民族经济的复兴联系在一起,如何提升自主品牌在市场中的竞争能力成为成败的关键,因此“国车”恢复使用红旗的意义也不只是一个国家尊严的问题,更关系到整个自主品牌产业的发展命运。
自主品牌发展任重道远
北大与社科院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有88%的人认为中国必须发展自主开发能力,其中66%的人认为应该利用国际资源平台发展自主技术开发能力,71%的人坚信利用国际资源平台发展自主品牌是中国汽车工业今后发展的最佳模式,而83%的人表示如果国产轿车使用进口零部件,聘请国际一流的工程师设计,使用国际名车的生产线生产,且价格比同排量进口车便宜一半还多,他们会毫不犹豫地选择购买国产车。
2005年被业内人士称为中国汽车产业的“自主品牌元年”。从四月上海车展自主品牌百花齐放,自主品牌大讨论的世纪之辨,到十一五关于“自主、创新”的未来战略,古老的话题再一次进入到人们的视野中。虽然这一年并非中国汽车产业自主品牌大发展的一年,但是几番争论之后,人们普遍形成的共识是,中国汽车产业必须走“自主品牌”的道路。
回顾历史,我们的自主品牌企业10年来获得不断成长,奇瑞、吉利、中华、比亚迪。虽然这些自主品牌企业到目前为止还专注在微型车、经济车型领域。但是他们的实践和探索已经表明,中国汽车产业完全可以走自主品牌的道路,并且也可以在市场上获得成功。而上汽、一汽、东风均开始有意识、有战略行动发展自主品牌,打造中国汽车产业的国际品牌。
但是,客观评价现状,我们依然对中国汽车产业的自主研发能力薄弱的现状充满忧虑。再之由于规模问题,导致营销网络的覆盖度不够,也缺乏提高各方面的体系能力。由于销量与保有量低,导致营销网络经营困难,自主品牌发展必须面对这些问题。留给自主品牌的时间和机遇已经不多了,日本车靠着精益化的生产体系与管理模式形成了对欧美老牌劲旅的对抗和渗透、韩国依靠低价策略和规模效应也异军突起,而跨国公司的日益逼近留给自主品牌的空间已经接近极限。对于如何改变目前这种瓶颈,政府部门在政策导向和消费引导起着很大的作用。发展自主研发能力、推广自主品牌汽车,政府除了应该在产业政策上给予特别的支持外,更应该在公务消费和社会舆论导向上创造一个有利于自主品牌汽车的社会环境。如同很多网民所呼吁的:中国人要坐中国造的车,要对自己的汽车有感情、有信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