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关于BPR的六个认识误区

   2023-04-12 互联网4240
核心提示:高企不下的失败率充分说明,BPR能否成功完全取决于企业自身的特点和实施方法,否则很可能“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近年来,

高企不下的失败率充分说明,BPR能否成功完全取决于企业自身的特点和实施方法,否则很可能“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近年来,国企在改革的道路?a href='/wenzhang/xihuan' target='_blank'>喜欢仙舷虑笏鳎捍尤嬷柿?a href='/a/11/index.html' target='_blank'>管理(TQM)、即时生产(JIT)、精益制造(LeanManufacturing)到供应链管理(SCM)。一些大型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步子迈的更大,从业务模式、流程管理等方面都在努力与国际接轨,力争成为国际一流企业。例如一些大型电力和电信企业,他们希望通过引入国际化的管理理念进行内部洗牌。这样一来,业务流程重组(BPR)似乎就成为企业改革的尚方宝剑,因为BPR的特点就是变革企业的基础业务流程和组织架构,精简冗余人员,使企业获得在成本、质量、服务和速度等方面业绩的显著改善。但是,BPR并不是万能的,高企不下的失败率充分说明,BPR能否成功完全取决于企业自身的特点和实施方法,否则很可能“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我们的研究发现,中国企业在BPR规划和实施过程中容易步入六大误区。

  误区一:BPR是万灵丹

  自从BPR于20世纪90年代上半期在美国企业中开始风靡,人们笃信找到了能够解决企业实际问题的灵丹妙药。业务流程重组(BPR)的创始人迈克尔·哈默(MichaelHammer)和詹姆斯·钱皮(JamesChampy)称BPR是“对企业的业务流程进行根本性再思考和彻底性再设计,从而获得在成本、质量、服务和速度等方面业绩的显著改善,使得企业能最大限度地适应以‘顾客、竞争和变化’为特征的现代企业经营环境”。

  美国企业实施BPR的初衷是为了减员增效,使企业降低成本,通过修炼企业内功实现对市场的灵活快速响应。但是当BPR舶入中国时,企业总是希望“一药解万病”,能够解决自身发展过程中尽可能多的问题,例如培养高素质的一线营销队伍、提高业务收入、扩大市场份额以及提高投资回报率等等。实际上,上述每一个目标的实现都不是单通过BPR一项改革就能奏效的。以提高业务收入为例,面对愈演愈烈甚至是无序的市场竞争,企业内部的业务流程本身即使再科学高效,没有强有力的行业规范保证和适合岗位需要的高素质人才踏实工作,企业的业务收入提高还是会步履维艰。另外,技术的更新换代和国内外政治经济大环境的影响都不是通过BPR改革所能掌控的。

 
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隐私政策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