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PR的由来
1.BPR概念的产生
BPR是当前管理学领域非常有争议的话题,支持者声称BPR是恢复美国竞争力的惟一途径,并将取代工业革命,使之进入重建革命的时代,而反对者则提出了实施BPR的失败率高达70%。
1990年著名管理学家MichaelHammer“ReengineeringWork:Don\'tAutomate,ButObliterate”一文中首次提出了BPR的概念。1993年,MichaelHammer和JamesChampy在“ReengineeringTheCorporation”一书中正式对BPR做了如下定义:企业流程再造工程是对企业的业务流程作根本性的思考和彻底重建,其目的是在成本、质量、服务和速度等方面取得显著的改善,使得企业能最大限度地适应以顾客(Customer)、竞争(Competition)、变化(Change)为特征的现代企业经营环境。此外,还有许多学者对BPR作了不同的定义。
2.BPR实施成败的分析
以上定义中多次出现信息技术一词,可见BPR与信息技术有着天然密切的联系。而事实上自BPR的诞生起,信息技术就紧密参与其间。通过数据库、通讯网络、电子数据交换(EDI)、工作流程软件与群件等技术,有效地改善企业的工作流程、降低营运成本、减少生产与服务所需的时间,并进一步提供许多策略性价值以获得竞争优势。
BPR的失败率高达70%,分析原因,大体可分为管理支援不足,巨额投资回收缓慢或无法收回,改造持续时间长,信息技术能力不足,流程确认困难,规划计划制定困难,企业员工心理抵制等几个方面。其中信息技术带来了时代性的改变,是BPR的诱发因子,但同时也是实施BPR的限制因子。旧有的信息技术不能全面支持BPR的实施是问题的瓶颈之一。分析旧的企业信息系统结构的底层——传统网络应用技术不难得证。
(1)传统网络应用技术缺乏柔性
企业处在不断变化的竞争环境中,这种变化反映到企业内部,必然要求企业的经营模式或流程作出相应的变化以适应新的竞争,就是说BPR的改造是动态的过程,网络拓扑及网络上的应用在保持相对稳定的基础上必须有足够的灵活性。传统网络里的改动常常需要企业多方面的共同运作,更换系统导致的工作停顿将使企业蒙受巨大损失。此外企业员工为掌握新的工具,需要接受新的培训,对于公司培训经费预算及员工的心理承受又都是一项考验。传统网络应用技术对于这种动态要求已无法适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