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汝林:ERP必须走出服务链断裂的迷局

   2023-08-21 互联网2630


  重排(Rearrange):可否与其他工作转换顺序并可进行反向思考

  简化(Simplify):初步确定的流程则要尽可能地再行简化

  我们可以看到,这个“四原则”忽略了在企业流程设计中的发展空间和创新思考。这种没有创新思考的业务流程图,设计完成并且投入实施以后,只能适应企业今天的应用,而没有对明天发展的思考,企业的架构一旦出现些许的变化,系统势必出现功能性不适应。更提不出、也考虑不到实施中的增值性要求、预留性要求以及相关性要求。其后续的服务链必然断裂。

  再以ERP实施中的代码标准化为例,规范而科学的代码标准化体系不仅是今后录入和查询的基础,而且也是今后系统能否稳定运行的关键。按照对应关系的内在要求,应该为代码标准化的跟进服务提出四个方面的明确要求:(1)从阶段上看:代码标准化工作,处在前置阶段,也是关键阶段。这里所说的“前置阶段和关键阶段”,就是代码标准化在ERP项目中的定位。(2)从方法上看:必须叫企业进行编码方法的适应性选择,必须坚持选择前的先行培训。在这里,培训是前提;选择是目的,也是对培训深度的一种验证。(3)从代码设计上看:ERP系统要求科学的代码设计。但是如果没有以前面对编码方法所进行的先行培训,就不会有编码方法的适应性选择,也就不会实现代码的科学设计。(4)从增值性思考上看:代码设计必须有前瞻性思考。这里的前瞻性包涵两个层面——既要考虑到个体量值的增加,又要预见到某些类别的扩容。

  通过分析,我们可以看到:以上四个服务环节,真正做到了环环相扣,紧密相连,从而构成了一个严谨的服务链条。整个环节中,哪一个环节都是不能代替、不能省略,更是不能颠倒的,背离了这种科学性,就必然要吃苦头、碰钉子。下面就是这样的一个案例。

  有一个制造业企业,有74个大类产品,1873种零部件。在代码设计中,尽管前三个环节都做得很好。但是,在第四个环节只作了包容性思考,觉得已经包容了74个大类,1873种零部件,就觉得很完美了。谁知,系统上线一个月以后,企业完结了一个旧订单,又新接了一个新订单。这一下,涉及到新增类别41个,新增量值424个。系统已经铁定了的流程,根本无法扩容。只能被迫一本电子帐,一套人工帐。
 
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隐私政策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