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农历正月初三,孙荫环敲开了刘积仁的家门。一个后来被媒体称之为“孙刘结盟”的故事拉开序幕。
即便是现在,谈起与孙荫环的第一次谋面,刘积仁依然津津乐道。
孙荫环是大连亿达集团的董事长,1990年代初,他就在星海湾畔拥有一片2.98平方公里的土地。当年,大连市政府提出“建设大连软件园”构想,孙荫环预感到机会来了,他想到了刘积仁。
与亿达寻找新的发展契机一样,刘积仁也早有进军大连的打算。“大连离沈阳总部比较近,又是对日桥头堡,日本人对大连的认同度比沈阳高。”东软集团董事长刘积仁对《全球财经观察》说。
4个月后,东软大连研发中心与大连软件园同时奠基。紧接着,亿达为东软承建的第一座办公楼落成,东软从此和大连结下不解之缘,成为第一家入园企业。
国际化生存
就这样,两家民企,一个“造园”,一个“造势”,为大连软件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土壤。东软很大程度上提升了软件园的品牌知名度,也吸引了国际大企业进驻。至今,大连软件园的入园企业已达230多家,其中包括通用、IBM、索尼、松下等世界500强企业20多家。
早在1998年,国内很多企业就在讨论中国软件业到底要不要走出去。“如果我们不能成为一家国际化的公司,根本不会有自己的生存空间。”这是刘积仁当初的回应。他在给内部员工的信中说,国际化会使东软活得更久。
东软的前身,就是1991年成立的东北大学校办企业与日本阿尔派株式会社的合资公司——东大阿尔派软件研究所。当时,国内软件市场尚未启蒙,刘积仁不得不带领自己的团队从对日外包业务做起。
“能一边学习国际先进技术,一边又能挣钱的事情不多。软件外包就是这样一件事。”刘积仁说。
东软同样将目光投向了早已熟悉的日本市场。从1998年开始,利用周围高校丰富的人力资源,东软开始在大连大批招纳日语IT人才;2002年,东软负责阿尔派项目的研发中心部分入驻大连软件园,之后,东芝项目的研发中心也进驻大连园区。2002年9月,东软日本公司在东京正式设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