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对一营销的7个陷阱

   2023-05-12 互联网3280
核心提示:互联网的泡沫不仅催生了一大批被高估了价值的IT企业,也催生了不少被高估了价值的理论神话,一对一营销正是这一浮躁时期的浮躁产

互联网的泡沫不仅催生了一大批被高估了价值的IT企业,也催生了不少被高估了价值的理论神话,“一对一营销”正是这一浮躁时期的浮躁产物之一。

  尽管“一对一营销”的真正价值很值得质疑,但从其诞生伊始,各种赞誉还是纷至沓来:《商业周刊》盛赞它是“新营销圣经”;管理大师汤姆·彼得斯也称之为“当年最好的营销理论”……

  这种“革命性”理论的基本观点是,信息技术的发展将会完全消除大众营销的根本基础,将一群顾客划归为有共同需求的细分市场的传统营销方式,已不能满足每个顾客的特殊需要。企业必须借助于顾客数据库及互动交流,在顾客惠顾期间一次性向该顾客出售尽可能多的产品和服务。唐·佩珀斯和马莎·罗杰斯认为,所有企业都必须采取这种崭新的竞争战略,才能在未来求得生存和发展。真的如此吗?细细分析,一对一营销理论中隐藏了以下几个陷阱:

  顾客忠诚的逻辑陷阱

  按照一对一营销理论,通过顾客数据库中反映出的顾客过去的偏好,就能判断出顾客将来的需求。这里就存在这样一个悖论:实施一对一营销需要顾客数据库的支持,而顾客数据库的建立与完善需要企业与顾客有较为密切的互动。实际上也就是要求顾客是忠诚的,但恰恰培育顾客忠诚是一对一营销的目的,这个目的反过来又成为了实现一对一营销的必要条件。

  毋庸置疑,对某些老顾客,企业确实有可能通过对他们既有购买数据的利用与完善,提供更好的服务和产品而提高他们的满意度,进而巩固这些顾客忠诚度。但对那些还没有重复购买行为的顾客,特别是一些购买不频繁的耐用品消费者,企业就很难在掌握充足顾客数据的情况下再根据不同顾客定制决策。比如说,一个家庭购买冰箱、彩电、空调,可能购买周期是十几年,当他们有重复购买的需求时,历史购买数据不仅少得可怜,并且随时间流逝,可能早已因顾客偏好发生变化而失去了价值。对企业进行一对一营销,提供个性化的服务来说,这些信息已经无法构成行动基础。在这种没有足够有价值的顾客忠诚行为做起点的情况下,一对一营销就成了空中楼阁。

 
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隐私政策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