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开始白色浪涛生产的豆腐产品在公司所在的科罗拉多州吸引了一批赶时髦的忠实用户,但是一直不曾在全国范围有所动作和影响。后来,斯蒂夫将自己公司的主导产品转向了豆奶,专门针对日益蓬勃的素食运动主义者、对自己的健康“兢兢业业”的维护者和一些不适合服用牛奶乳精的消费者。
斯蒂夫一开始就坚信豆奶有着牛奶所没有的营养优势。但是若消费者在市场上根本见不到豆奶的影子,他们再怎么宣传有益性也无法和牛奶抗衡。斯蒂夫一直在苦心地寻找机会。1996年,他做出了一个很大的产品包装改革,用传统的牛奶纸包装来包装他们的豆奶。但在这以前,豆奶通常使用小型的,甚至是不能冷藏的盒子包装,因此也只有那些真正的全身心相信豆奶的营养价值的人们,才不在乎这种既不方便又很古怪的外国式包装,也才不在乎豆奶特有的味道,而这样的市场毕竟很有限。现在,全新的包装给了“丝绸”豆奶与牛奶同样的方便性,可以冷藏,外观又一下给人似曾相识的亲切感觉。
与敌共眠
开初斯蒂夫将生产外包给加州的一个专业豆奶生产商。合作了一阵子,斯蒂夫看到了这一模式潜在的问题:它的利润边际很有限,而且他不能真正地控制产品的质量,尤其是豆奶的味道。为了解决这两个致命的问题,斯蒂夫毅然决然地决定从购买大豆原材料到加工豆类,从管理豆奶的制造流程到最后将成品递送到各家商店都由他自己的公司一手操办。斯蒂夫即刻开设了自己的加工基地,研制新的配方,使得自己的豆奶品位更佳,而且逐步发展到增加新的口味,诸如巧克力味的以及带有咖啡味的豆奶,迎合美国人的口味。
大胆的想像和略显疯狂的计划一开始看来似乎也只能是幻想。在主流媒体开始宣传豆类产品的营养益处而且在咖啡店内也有豆奶影子出现的情况下,“丝绸”的销售仍然差强人意,只是在一些专门经销天然产品的商店如“野橡树”或是“健康食品”等处销售不错。由于斯蒂夫的公司缺少巨大的资金来给“丝绸”在大型超市内提供足够的亮相空间,所以销售一直半死不活。后来“丝绸”在当地的好名声引起了食品超市巨头Kroger的注意,Kroger给他们提供了在全国范围内的货架空间。但是问题在于其空间只限于天然食品栏,和斯蒂夫心目中的奶类货架相去甚远。因为斯蒂夫一直认为将豆奶归于天然食品明显地给这一产品带上了特殊的标签,反倒是向消费者凸现了这类产品的消极特性。斯蒂夫勉勉强强地接受了这一机会,同时一直伺机寻找更好的时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