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来,斯蒂夫也真够有魄力的,当他开始下定决心要对豆奶这一领域或者甚至是白色饮料这一行业进行改革的时候,他自己甚至都还没有一个豆奶生产基地,他将生产外发给加州的一个专业豆奶生产商,合作了一阵子,斯蒂夫看到了这一模式潜在的问题:它的利润边际将会是很有限,而且他不能真正地控制产品的质量,尤其是豆奶的味道,为了解决这两个致命的问题,斯蒂夫毅然决然的决定从购买大豆原材料到加工豆类,从管理豆奶的制造流程到最后将成品递送到各家商店都由他自己的公司一手操办。斯蒂夫即刻开设了自己的加工基地,研制新的配方,使得自己的豆奶品位更佳,而且逐步发展到增加新的口味,诸如巧克力味的以及带有咖啡味的豆奶,迎合美国人的口味。
大胆的想象和略显疯狂的计划看来似乎只能是幻想,一开始,在主流媒体开始宣传豆类产品的营养益处而且在咖啡店内也有豆奶影子出现的情况下,“丝绸”的销售量仍然差强人意,只是在一些专门经销天然产品的商店如“野橡树”或是“健康食品”等处销售不错。由于斯蒂夫的公司缺少巨大的资金来给“丝绸”在大型超市内提供足够的亮相空间,所以销售一直是半死不活。所幸的是,斯蒂夫命中有贵人相助,“丝绸”在当地的好名声引起了食品超市巨头Kroger的注意,Kroger给他们提供了在全国范围内的货架空间,但是问题在于其空间只限于天然食品栏,和斯蒂夫心目中的奶类货架相去甚远,因为斯蒂夫一直认为将某类产品归于天然食品明显地给这一产品戴上了特殊的标签,反倒是向消费者凸现了这类产品的消极特性。斯蒂夫勉勉强强地接受了这一机会,同时一直伺机寻找更好的时机。
强扭的瓜看来还真是不甜,斯蒂夫别别扭扭地和Kroger合作了没多久,终于破釜沉舟,采取了一个兵家险策:与敌共眠。他暗地里和美国最大的牛奶生产商迪恩公司达成了一笔交易,将自己公司的35%的股份转卖给迪恩公司,换取迪恩公司的1千5百万美金的现金投资来支付“丝绸”打入全美各大超市奶制品的上架费。一夜之间,美国几乎个个超市的奶制品柜台都出现了“丝绸”婀娜的身影,销售量急剧攀升,一传十,十传百,结果其他各家大型食品超市争着要进“丝绸”产品,并将其摆放在自己的奶制品货架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