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有爆料称,互联网O2O服务平台e代驾开始进行大幅度裁员,主要涉及技术和BD(商务拓展)等岗位,裁员比例达到30%。下午,e代驾发布声明,确认了裁员事实,并且e代驾CEO杨家军也已经证实,并称将尽最大努力补偿。对此,他表示裁员是因为部分机构臃肿,岗位重叠,效率低下。
杨家军在内部信中表示,人员激增是公司管理上的一个失误,错误的最大责任人是自己,“在一年内大量招人大量减人这是极不负责的行为,我为自己的 错误向大家真诚道歉。对于不得不离开的同事,我们将尽我们最大的努力补偿大家,同时也联系我们合作紧密的猎头伙伴和创业公司在第一时间内帮大家找到合适的 职位。”

对此,好贷网创始人李明顺点评称,人员的急速增减确实是一个大忌,企业管理的挑战很大,除非业务持续不断的快速上一个又一个高度,团队的契合需要时间的积累,否则风险很高。
但除了人员激增的原因,是否还有其他因素制约e代驾的发展呢?
早早入局,收获先机,融资1亿多美元
“e代驾的优势之一就是入局很早,他抢占了市场的先机。”曾做过“第一代驾”的蒲俊杰向本报记者表示,有了市场先机,后面的代驾品牌在没有雄厚资金的帮助下,较难超过e代驾。
公开资料显示,e代驾App于2011年10月上线,并在2012年3月获得经纬中国数百万人民币的天使投资,可以说是最早入局的创业公司。
彼时,杨家军、黄斌和孙景川经过试错,选定酒后代驾作为他们的创业领域。这是个垂直到近乎没有规模的行业。当年的北京一天只有不到两万单酒后代驾。假设全国市场是北京的4倍,以客单价平均200元计算,这个市场规模一年也才20亿左右。
但他们仨相信这个数字是被落后的生产模式所压抑的数字。
为了获取对传统行业的经验积累,据其投资人透露,黄斌跑到代驾公司历练了半年左右。随后,他们仨针对行业痛点设计了繁复的代驾规则,并以 “App+IT系统”运营“司机+消费者”。为了让酒后代驾变成人们的刚需,e代驾以“专职+兼职”的地推系统,通过在酒店、夜店等地遍洒牙签盒、烟灰缸 等物,生生在3年内把e代驾的日订单量推到了5万。
e代驾对传统付服务业的“理解→再定义→复制到移动互联网工具上”的能力之强,黄斌、孙景川、杨家军作为创始人特有的“我们就这一条命”的决胜之心,均令58同城甘拜下风。
而e代驾的时间优势让他在运营方面有了些积累。从公开资料来看,e代驾主要有三种运行体系。一是司机的招募和培训;二是司机调度系统;三是派单 体系。而为了减少代驾过程中的磕碰带来的赔付风险,e代驾也和保险公司合作,提供代驾责任险和代驾司机意外险,用户所付出的只是多出的2元保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