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售价70元杂志的淘金术

   2023-11-15 互联网1940


  编辑:一个教授和十几个MBA的团队

  我给出了非常合理的价格,在这个价格下我对编辑人选的要求近乎苛刻。

  记者:您谈到人力支出的问题,您招聘到的采编队伍需要付出很高的薪资吗?

  忻榕:我不能透露薪资的细节,只能告诉你我给出了非常合理的价格,但在这个价格下我对编辑人选的要求近乎苛刻。首先,我们的编辑需要有非常强的中英文表达能力;同时,这些编辑还都要懂管理,要有在企业管理方面的实践经验。在国内找到这样的人才非常困难,这也是目前国内媒体发展的最大瓶颈。

  我用了8个月的时间在招聘上,最后组成了我们这十几个人的编辑团队,团队中所有的人都有5年以上的管理工作经验,基本都是MBA。(注:忻榕是一位拥有语言学、工商管理学双硕士学位和管理学博士学位的美籍华人学者,她还是上海中欧商学院的管理学教授)

  另外,我们还组织了包括学者、咨询顾问、经理人和资深编辑在内的200人的撰稿队伍,这些人都是研究中国管理问题的专家。对杂志和采编人员我有一个要求,那就是“不能出更正消息”。

  观察:外国杂志入华

  最关键是本土化“哈佛《商业评论》的盈利之道难以被模仿。”举止优雅的女主编忻榕自信地这样说。

  这样的自信并非完全来自美国《哈佛商业评论》80年的品牌力量。实际上,看过哈佛《商业评论》的人都会发现,这里其实只使用美国的少量文章,大部分都是自己采编的。而这才是它成功的关键所在。“因为我们需要关注中国本土的企业。”忻榕说。

  “美国《哈佛商业评论》带给我们最重要的一点不是它的品牌,而是它在美国成功的原因——定位到了管理者最需要的内容上。”忻榕和她的杂志的智慧在于,之前,国内媒体在这方面是空白,所以她和她的杂志更容易成功。

  准确的定位加上近乎苛刻的采编流程,制作出一本难以模仿的杂志。
 
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隐私政策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