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跨国公司品牌扩张方式 破解中国海外投资

   2023-08-21 互联网2650


  化解低成本扩张的劣势

  “中国企业走的是一条与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完全不同的国际化道路。”在王忠明看来,海外跨国公司都是在建立品牌之后,开始寻求更加广阔的市场和成本更低的生产基地。因此,其往往能够在攫取高额利润的同时,有效避免一些进入障碍。

  反观中国大多数企业国际化的道路,往往要经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利用中国低成本的优势,成为国际化产品的提供者。处于这一阶段的企业,在王忠明看来更像是一种贴牌(OEM)的放大器,获利有限,但绝大多数中国企业只能由此做起。第二阶段是选择好国际目标市场,并通过建立生产基地和营销网络占领、巩固这些市场。目前在竞争性领域,中国只有TCL、华为等少数企业处在这个阶段的开始,这些企业此时可能难以获利,但只要站稳脚跟,就会为国际化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例如TCL在越南就花了4年时间才达到了盈利点。第三阶段是建立包括研发中心、区域(投资)总部在内的全球化运营网络,真正建立起全球化竞争优势。即便对有明确海外发展战略的少数中国企业来说,这个阶段也仍是远景。

  王忠明认为,这样的国际化道路,本质上是中国作为“世界工厂”的一种延伸。但是,中国成为“世界工厂”,更多是由于承接了跨国公司的产业转移,其内涵与以前的英、美、日的“世界工厂”不可同日而语:这些国家不仅是产业调整中的领先力量,也是世界技术创新的发源地。“中国实际上更像一座全球制造车间,严格意义上的‘世界工厂’,今天依然不在中国,而是在美国的硅谷,在欧美发达国家的科技园区。”

  企业基于低成本优势的国际化,意味着更多的挫折和障碍。最近西班牙发生的火烧中国皮鞋事件,就为此敲响了警钟。而此前,TCL也曾经兵败印度。“如果我们一味依赖低成本优势进行海外扩张,那么,企业遭遇贸易保护主义者抵制的概率将会大大提高。”

  为此,王忠明认为,一些跨国公司的品牌扩张路径,值得中国企业借鉴。“在向中国市场进军的过程中,跨国企业尽管越来越倾向于采取独资方式,但是啤酒巨头走的却是一条与众不同的道路:在经历了早期的失败之后,它们纷纷调整策略,通过收购国内销量前十位的啤酒企业的少数股权等方式,在国内建立战略联盟。这种进入方式的好处就在于,它们不会立刻显著影响国内啤酒行业的格局;同时,对于国内啤酒行业来讲,它们更像合作者而非直接竞争者。中国企业在国际化的过程中,应当努力向它们学习,尽量避免引起当地企业尤其当地同行企业的过度反应。”王忠明提醒说,发达国家的工会就是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
 
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隐私政策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