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润太小了,根本不挣钱!”日前,石家庄市一家多年经营肉兔养殖的企业“关门”了,该企业负责人无奈地说。类似的事例并不鲜见。近年来,为发家致富,一些农民搞起了鹌鹑、貉子等特种养殖。然而有些红红火火,有些却并不景气。一些养殖户往往因产销对接不畅、技术支持不到位、资金周转不灵等问题,遭遇销售难题。专家分析认为,只有对市场准确定位,“抱团”发展形成规模化,才能掌握话语权,赢得市场话语权。

现状
特种养殖“冰火两重天”
“这么多年,我们一直搞肉兔养殖,但市场需求小,而养殖成本不断上涨,利润空间越来越小,根本干不下去了!”公司关门,多年的心血付之东流,该企业负责人也是一声叹息。在大家的印象中,特种养殖能赚钱,出现这样的结局让人意外,但也暴露出特种养殖面临的困境, 如产销对接不畅、抗风险能力差等问题,如何把握市场?这是一道需要破解的难题。
“目前,搞特种养殖的农户并不算多,品种主要有鹌鹑、鸵鸟、狐狸、火鸡等,养殖地以山区为主。”市畜牧技术推广站研究员刘亚男介绍称,我市是畜牧养殖大市,但猪、鸡、奶牛是三大支柱产业。特种养殖规模总体较小,不少养殖户仍处于探索阶段,但也有成功的典范,如我市的鸵鸟养殖就红红火火,目前已在全国占到了垄断地位。有些特种养殖户惨淡经营,有的干脆转了行。

探因
缺乏市场判断力和风险意识
“与传统养殖相比,特种养殖投入资金更大,养殖技术要求更高,受市场销售影响较大。”刘亚男介绍道。那么,是哪些因素制约了一些特种养殖的发展,如何让其成为养殖户的“聚宝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