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省城哈尔滨各大超市的猪肉生鲜销售区,“金锣”、“北大荒”是老百姓公认的响当当“大品牌”。“金锣冷鲜肉之所以能受到省城市民的喜爱,是因为金锣采用的生猪全部产自生猪品质优良的巴彦县。”金锣集团负责哈尔滨市场销售的负责人一语中的。
3月中旬,记者走进巴彦,访企业,看农户,切实感受到这里的生猪富民产业蓬勃发展的强劲势头。

服务到位
鼓励农民养猪致富
靠有限的土地走富路,必定举步维艰。发展生猪产业可以就地转化粮食,“粮仓憋粮”问题也迎刃而解了,于是调整种养业投入比重,大力发展生猪产业的思路诞生了。
巴彦生猪养殖从小到大,从弱到强,走过了不平凡的发展道路。在县畜牧局工作了26年的田彦波副局长告诉记者,在最早的自养自食时期,老百姓粗放式一家养三五头猪,有句嗑叫“一瓢凉水一瓢糠,一捆青菜揣一缸”;后来县里采取“养猪一条街”模式,提供红砖盖猪舍规范养殖,那时一户可养10头猪了;随后搞养殖小区,引导初级规模化养殖。又经过几年艰苦努力,全县的生猪产业一举攀上了畜牧业“半壁江山”和“主辅换位”的新阶段。

为了鼓励农民养猪,巴彦县出台了一系列支持举措。为了降低养猪户的风险,县委、县政府与县保险公司协调,动员养猪户给生猪上保险。一头猪崽体重达到10公斤以上就可以上保险,每头23元的保险费一直保障到生猪出栏为止。这期间,生猪如果死亡,保险公司将以死猪的体重按斤理赔,价格从120元至300元不等。当年,龙泉镇平泉村养猪户张明义把家里46头猪都入了保险,因管理不当死了5头小猪,保险公司以每头120元给予理赔。消息传开,全村有100多户农民给生猪入了保险。巴彦还在县、乡两级成立了养猪110服务中心,县畜牧局的技术员、防疫员没黑没白地服务上门,培训指导猪农…… “保护伞”有了,农民便认准了养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