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市实施扶贫“双到”后,清远贫困地区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同时,创造出扶贫“双到”新经验、新模式,涌现了一大批先进典型。本报自今日起,开辟《我市扶贫“双到”先进典型系列报道》栏目,予以陆续报道。敬请垂注。

汽车沿着山路蜿蜒而行,走过九九八十一弯,记者终于来到了深山中的大古坳村。站在山顶,极目远眺,群山空濛,云雾缭绕。而就在这沟壑纵横的崇山峻岭 中,顺德扶贫工作组成员关大雄一年有286天住在村里,天天徒步上山下山,走家串户访民情、建项目,把山里的有机大米、高山茶等特产运出去,为村民带来脱 贫的“活水”。
说起大古坳村的扶贫工作,关大雄显得十分兴奋。他告诉记者,顺德从1997年开始对口帮扶连南,经过10多年的帮扶,摸索出一个重要的经验:思想扶贫 是最关键。“只有观念转变了,思想开放了,大古坳村才能迎来更美好的明天;也只有让众多的贫困户看到乡邻能够靠自己双手过上小康生活,才能从思想上树立自 力更生脱贫的信心。”关大雄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原来,经过一年多的“双到”工作实践和调查研究,以关大雄为代表的顺德区政府扶贫工作组找准了以贫困户养殖生猪为撬动点,于2011年4月正式启动大古坳村种猪产业示范基地项目。
“我们的养猪场根据生猪的出生期、生长期、怀孕期分别设置怀孕舍、仔猪保育舍、育肥舍等,将它们进行分区饲养。”在种猪产业示范基地一路走下来,关大雄兴致勃勃地给记者做着介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