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对于奶牛主而言,要学习的不仅仅是提高单产,还要保证稳定质量,规避风险。
林文宇认为,当牧场逐渐变大时,他们所需要处理的问题的复杂程度也会不断上升。“尽管这在中国相对比较新,但很多工具和技术已经具备,只是需要将它们本地化,使之适用于本地的情况。”
苏博透露,中心在先期对奶农提供培训时不会收费,随着面向全国开放,将会为从业人员提供收费培训。这个培训中心将变成一个行业大学,向全行业提供技术支持。
相比自建牧场,雀巢的这种基于培训而获得奶源的成本会更小。公开资料显示,2007年至2011年,伊利先后投入了75亿元用于奶源升级和牧场建设。
在每一个工厂建立之前,雀巢必须确保在当地建立起自己能够掌控的奶源基地,为此,雀巢花了25年时间与农民打交道,教农民如何提供雀巢需要的鲜奶。而随着大牧场时代的到来,雀巢仍然希望以同样的方式来规避大牧场的风险,同时又能享受现代规模化养殖带来的稳定和充足的奶源。
全球排名第五的乳制品企业丹麦爱氏晨曦(Arla Foods)拥有丰富的牧场管理经验,副总裁Lillie Li Valeur说,在丹麦和欧洲,奶农起码要经过5年的专科学习,才能成为养殖户。雀巢的培训学校现在就要担负这样的责任,这也会直接关系到雀巢奶源质量的可靠性。
奔新牧场将希望寄托在雀巢公司身上,它的下一步目标是升级为C类供应商,奶牛规模上需要翻一番,现代化设施也需要更完备,需要更多资金投入,更多的管理技术。
王昕说,他们将学会管理更多的奶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