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的黑龙江双城市幸福乡,不到4点已经亮得犹如白日。雀巢双城公司奶源技术支持员王昕已经在奔新牧场门口的紫外线消毒房完成消毒,门口一只大狗习以为常,只顾摇着尾巴。王昕手上是一本厚厚的直供商考核名册,每一页都密密麻麻几十项细则,比如牛舍卫生情况、挤奶操作步骤、饲草储存情况,画上对号的表示合格,画上叉的就表示出现问题需要进一步检查原因。

这是王昕的日常工作,他管辖着20余家牧场,平均每家每周抽查3次,跟踪各项指标的落实情况。除此之外,王昕还给牧场提供技术支持,包括指导农民储存饲草,准备奶牛们的食谱。
比王昕起得更早的是牧场的场长刘成,3点钟开始他和手下8名工人要开始清理牛舍,喂牛,然后把奶牛们按顺序赶进机械化的挤奶大厅,消毒之后开始挤奶。一切步骤都得按照雀巢的规范手册来做,这意味着更高的收购价格。
奔新牧场2004年建成的时候拥有40头奶牛,去年,在雀巢公司的担保下获得30万元贷款,增添了挤奶大厅和冷藏储奶设备,这让规模挤奶成为可能。这时候牧场的奶牛数量已经增长到230头,其中产奶牛110头,产奶量达到每天2400公斤,比上一年的每天1300公斤翻了近一倍。根据雀巢对直供商的管理标准,奔新牧场升级为了B类供应商,原奶收购价格也从3.5元公斤涨到4.1元公斤。

“如果再增加牛粪处理设备,有条件成为C类供应商。”王昕对《第一财经周刊》解释。
双方的协议并不是排他性的,这也意味着雀巢必须面对竞争。黑龙江是中国最重要的奶源基地之一,除了雀巢,伊利、蒙牛、完达山、娃哈哈等公司都在这里收购原奶。刘成做了一些价格比较,还是选择跟雀巢合作。
通过教育和技术支持加强与奶农合作,进而获得可靠的奶源,这是雀巢在全球推行的模式。在双城,雀巢每天收购约1000吨鲜奶,其中有120吨来自于像奔新这样的规模牧场,但更多时候,公司需要倚赖养了几头、十几头牛的奶农,它与9000家农户签订合约。
在完成对惠氏奶粉的价值119亿美元的并购之前,雀巢就是全球最大的婴儿奶粉制造商,但在中国,它的表现让人感到意外。根据市场调查机构欧睿信息的数据,它在中国的市场份额从2003年的14.3%下降到2010年的2.3%,这家公司的奶粉业务曾在2005年时遭受碘超标事件的冲击。在液态奶市场,雀巢品牌的产品也无法排入畅销榜。
很显然,这家公司需要通过重启扩张来让事情有所改变。雀巢全球CEO保罗·薄凯(Paul Bulcke)此前称,目前全球财富正在从西方向东方转移,中国将是集团未来主要的投资区域。去年,雀巢收购了徐福记和银鹭两家公司的股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