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主体:AMD
成功关键词:向强者伸出橄榄枝
市场效果:从在正规PC厂商的产品中罕有被采用,到AMD芯片在中国的销量已经占到全球销量的15%至18%。在中国,AMD与英特尔将进入巷战阶段。
芯片可能是最典型的高科技产品之一,芯片的营销似乎总是在技术之后的补充手段而已,但在双寡头格局的PC芯片市场,处于弱势的AMD从强悍的英特尔口中夺食,正是由于在渠道和价格方面的成功策略。
营销事件回放:
2002年11月,AMD中国CEO郭可尊初上任时,AMD在中国品牌电脑市场上一无所获。
到2003年,英特尔占有电脑芯片市场80%的份额,而AMD只有可怜的7%,且两者的销售额更相差10倍以上。AMD在中国PC市场除了在玩家的兼容机中有使用外,在正规PC厂商的产品中罕有被采用。
郭可尊上任后,通过与神州数码合作,大幅增加了分销商的数量,并且开始能为终端用户提供售后服务。随着AMD销量的增长,夏新、紫光等纷纷与AMD携手,而与联想2999元电脑的全面合作,使AMD在英特尔坚固的防守线上撕出了一个口子。
2004年,AMD芯片在中国的销量已经占到全球销量的15%至18%。
策略解析:与本地渠道合作
2004年之前,AMD在中国PC市场除了在玩家的兼容机中有使用外,在正规PC厂商的产品中罕有被采用。事实上,在兼容机市场上英特尔也占据着绝对的优势,AMD惟一存在的理由就是低价。
AMD的渠道体系在中国也长期处于一片混乱之中。AMD在中国大陆没有健全的分销体系,而英特尔却拥有5家强势的大分销商。在兼容机市场上,AMD的水货大行其道,而AMD在中国的代理不是香港公司就是驻港外企。这些代理商在香港向AMD订货,然后分给内地公司销售。这样的销售流程,使得处于销售链顶端的AMD公司不能及时掌握底端的中国市场动向,甚至对自己的代理商在哪里都不知道。AMD没有任何渠道获得来自市场一线的情况,更无法得知用户的需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