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给牛喂的全是土饲料,市场上专用的浓缩牛饲料从来不买。”吴天录说,“这样虽然牛长得慢些,但肉质好。”吴天录充分利用山区牧草资源优势,夫妻俩每天早上5点钟就出去割青草。除了青草,红薯藤、玉米秆、稻草、玉米棒芯、黄豆壳等也是上好的土饲料,催肥期也喂些玉米糊等精饲料。为了给牛储备饲料,也为充分利用牛粪,吴天录现在种了8亩多玉米和水稻。
别人养牛大多是单栏圈养,吴天录却采用土办法共棚划区拴养。这样,既保证了牛一定的活动空间,又便于管理。
为确保牛的饮水安全,吴天录不用塘水或溪水喂牛,也没搞自动给水装置。他在牛棚里打了一口60多米深的水井,安装了抽水机,每日早晚用木盆或陶钵盛水,一个一个端去给牛喝。这样,可以随时了解牛的饮水情况,便于及早发现牛的疾病。吴天录还用梳子(刷子)给牛梳刷腹背,以保持牛体清洁,增进血液循环,促进食欲。
牛偶尔会发痧、感冒,吴天录就自己给牛诊治。主要治疗方法是“挑牛鼻”,即用小针刀扎刺牛的鼻子,有时到山上采些草药如木香等给牛煎服。
黄牛的御寒能力很强,冬天也无需铺稻草取暖;水牛怕冷,冬天应加些干稻草防冻。夏天,吴天录在牛棚里拉起了篷布以隔热降温。
“每年进账6万元左右,譬如给人家打个工,但这样自由些。”说到经济收入时,吴天录显得很知足,很淡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