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来,羊肚菌人工栽培都是个难题,产品供应全靠野生。记者昨(17日)从市农业局获悉,游仙区国春芦笋专业合作社成功实现羊肚菌商业化栽培,人工栽培产量稳定,产品远销殴洲市场。

十余年破解难题
杨国春是游仙区国春芦笋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正是他十余年潜心钻研,成功在魏城实现了羊肚菌栽培商业化。杨国春原是绵阳罐头厂技术员,负责食用菌、芦笋栽培,1995年企业改制,他选择了回家自主创业。他利用自身专业优势,将主攻方向定在擅长的方面。
“从上世纪四五十年代起,生物学家就在研究羊肚菌人工栽培,但一直没有取得突破。”杨国春说,因为羊肚菌产量稀少,富有营养价值,所以市场价值高,如果能够人工栽培,产业前景一定很好。
经过十多年摸索,杨国春成功掌握了羊肚菌栽培技术,实现了其室外亩产400斤。
“前期试验很不成功,试了几十种方法,产量也不能稳定。”杨国春介绍,2008年他尝到了成功的喜悦,五六分试验田产了80斤。2009年依照成功经验,扩大生产再获成功,亩产值可达2.5~3.5万元,投入仅为0.8~1.2万元。后来通过公司加农户模式,羊肚菌人工栽培实现商业化,今年将发展到一千亩。
杨国春说,他的方法不用培养料,栽培过程相对简单,只要是阴暗潮湿、水源无污染的地方,都可以人工栽培,只要适时喷水,产量就能保持稳定。

“软黄金”销住欧洲
在魏城镇双柏街农房后面,有一大片黑色遮阳棚覆盖的土地,里面种植着堪称“软黄金”的羊肚菌。走进遮阳棚里,高低错落的地块分畦整齐,每畦宽度约一米,上面长着稀疏的小麦和杂草。经过指点,记者发现每畦杂草丛中,长着许多顶部像蜂巢的羊肚菌。一位工人端着箱子,正在畦上采摘成熟的羊肚菌,“这回是摘第三轮了。”
在游仙区国春芦笋专业合作社,采摘的羊肚菌装了五六个大箱子。几名工人手持剪刀,小心地修剪根部并除去附着的泥土,然后给标准出口包装箱里放上冰袋,用柔软材料分隔,将羊肚菌分层装入箱中密封。
“不要小看这一两斤羊肚菌”,一位工人说,“卖到国外,就是五六百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