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心而论,现实生活中的许多消费者并未从品牌中获取真正的利益。漫天飞舞的特殊功能原来只是说明书里写写的,神乎其神的使用效果原来只是嘴上说说的,精挑细选的知名品牌原来是厂商“精心伪造”的。例如,2002年笔者在郑州购买了一件××品牌(其号称“中国衬衫十大品牌”之一)的黑色衬衫,没料到不到一周袖子就裂开一个足足4公分长的口子,找其协商也未能解决问题,这就直接迫使我发誓不再购买该品牌的衬衫。无独有偶,同样也是2002年,笔者在天津购买了一件×××品牌(其同样号称“中国衬衫十大品牌”之一)的灰色衬衫,领子一个月便出现了质量问题,同样是协商解决不了问题。于是笔者开始困惑,名牌衬衫尚且如此,以后我究竟如何怎样选择?
难怪很多品牌活不到几年死了,但与此同时,我们不能忽略的一个事实是,消费者的感情和金钱也被“掠夺”了。这是一种令人担忧的悲惨境况——品牌短命,消费者心寒。但是,一个品牌死了,原有的厂商却可以再“造”另外一个品牌,然后,又用新的品牌去“招摇撞骗”。消费者不知,消费者又要面临上当受骗的危险。消费者难逃“品牌欺骗”的怪圈和循环!
行为至此,笔者想重申,品牌的建立本应该从消费者的利益出发,处处为消费者着想,如今却被厂商拿来当作幌子,“掠夺”广大消费者的利益。至于名牌,则应该是消费者用“货币”投票建立的,不应该成为企业自己“自封”的赞美词或某些机构评选的结果。更值得一提的是,百年品牌不应该成为企业装点门面的华丽外衣,因为对于绝大多数只注重“短期利益”的企业而言,百年品牌只能是一种海市蜃楼的梦想。
总而言之,一方面“品牌始终代言着利益”,为消费者带来“利益”;另一方面品牌又被一些利欲熏心的企业利用,成为欺骗消费者的工具,但是品牌本身没有罪。至于行走在“利益”两边的品牌应该走向何处?笔者认为,只有消费者的“货币”选票给予最终的解释。结合“葱花免费”的故事,笔者迫切希望中国企业向朴实的“老大娘”学习,真诚地经营“品牌”,为消费者提供便利和附加价值,以使品牌拥有长期持续的竞争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