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至此,我们不难理解品牌是在人们生活过程中逐渐形成并深化的一种代表利益的符号。换句话说,品牌就是“利益”的表现形式之一,或者说品牌是我们看“利益”的角度之一。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中说:“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在本文对“利”的解释基础上,笔者认为这句话非常深刻地反映了人生忙碌的基本内容,并且可以说:“天下品牌,皆为利来;天下品牌,皆为利往。”这句话同样也能够反映出品牌的基本内涵:品牌始于“利益”,并且始终代言着“利益”。当然,我们更应该感谢“品牌”——这一具有历史意义的概念的诞生和发展,因为品牌高度浓缩了一种产品或服务的相关信息,给人带来了巨大的便利。
“短期利益”扼杀品牌
但是,正是由于“品牌代言着利益”,近几年,笔者发现大量品牌少了“老大娘”的朴实,对品牌越来越有一种“悲哀”的认识:很多品牌的诞生与发展,同时也就诞生了“欺骗”和“浮夸”。许多公司都是为了做品牌而做品牌,把品牌当作了一种牟取短期利益的工具,而不是借助品牌来促进企业的持续健康发展,也不是利用品牌为消费者提供便利或其它价值,换句话说就是,许多品牌已经严重偏离了品牌的真实意义。这是一些惟利是图的企业,把“品牌”糟蹋到如此“可悲”的境地。例如,一个司空见惯的现象,本来不具有任何特点或功能的保健品,冠以美好或时尚的名称,人为的赋予独特的“买点”,而后进行大规模的广告轰炸,结合别有用心的情境促销,就堂而皇之在市场上开始“蒙骗”消费者,甚至开始“畅销”了。
客观上,由于信息的严重不对称和消费者辨别能力的限制,消费者自然就很难辨别真假,大多毫无主见的跟风而上,于是,某些品牌的产品还取得了良好的销售业绩,甚至成了某个区域“名牌”,乃至更大区域内的“名牌”,但是,从历史的发展来看,群众的眼睛终将是雪亮的,企业的欺骗行径最后还是会被消费者识破,难逃灭亡的结局。可是,对于受害的消费者而言,尽管叫苦不迭,却已无法挽回损失,只能把苦水往肚子咽。还是以中国的家电市场为例。尽管市场上“火药味”最浓的非家电业莫属,但是家电业打来打去,多是“口水战”和“概念战”,赚吆喝重于实际功能,并且,宣传的东西多是一些“人工制造”的概念,本质就是在“欺骗”广大消费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