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象山县泗州头镇一座面朝大海的小山上,成片的树林中藏着六幢红砖砌成的平房。若不是朱海行、朱海航这对双胞胎兄弟带路,很难把眼前的碧海、青山、红墙,与印象中的养猪场联系起来。

沿着进山的小道,还没走到猪场门口,听到声响的猪立即叫唤成一片。哥哥朱海航说,平时猪场的大门总是紧闭的,为了防止感染,很少有外人靠近猪场,所以,“有点动静,猪舍里就会特吵闹。”
一进猪场,兄弟俩就各自忙开:一个巡查产房,一个配制饲料;一个冲洗猪圈,一个清理食槽……
“别看现在轻轻松松、轻车熟路了。一年前刚回家养猪那会,可真是吃死了‘苦头’。”朱海行回忆说。2009年刚刚大学毕业的朱海行在宁波的一家外贸公司找了份工作,三千元左右的工资除掉房租、生活费,基本没有结余。

“干脆回家去养猪!如果养猪养得好,同样可以有很好的收入,只不过方式不一样而已。”在宁波待了不到半年的朱海行痛下决心,打起了自家老底的主意。朱海行的父亲朱兴平是泗州头镇小有名气的养猪专业户,家里常年养着百八十头猪。对养猪的收益他略有所知,在外求学工作时掌握的信息更肯定了他的想法。
“万事开头难。”朱海行说,自他投入猪场经营的第一天起,眼前一片茫然。他便在网上向各地养殖公司咨询,还从各大书店买来养猪专业书籍,一有空就学习。但由于书本上的知识太抽象,又没有实践经验,走了不少弯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