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际关系中的“调味盐”

   2023-05-12 互联网3610

  一位女教师在课堂上提问:“‘要嘛给我自由,要嘛让我去死’这句话是谁说的?”过了一会儿,有人用不熟练的英话答道:“1775年巴特利克·亨利说的。”

  “对。同学们,刚才回答问题的是日本学生,你们生长在美国却回答不出来,而来自遥远的日本的学生却能回答,多么可怜啊!”

  “把日本人干掉!”教室里传来一声怪叫。女教师气得满脸通红,问:“谁?这是谁说的?”沉默了一会儿,有人答道:“1945年,杜鲁门总统说的。”这位同学模仿老师的提问作了回答,从而产生了幽默效果。

  一位军官的朋友向他打听某种军事上的秘密。他不想严辞拒绝而使对方难堪,又不能因私废公。于是他故作神秘地问道:“你能保守秘密吗?”“能!”对方答道。“那么,我也能。”军官说。

  这位军官就是模仿了对方回答的方式和语气,从而使自己摆脱了窘境,既保守了军事机密,又维护了朋友之间的感情。

  使用模仿语言还可以直接借用原文。比如一位导游带一旅游团游黄山。于凌晨五时前往狮子峰观日出。可是刚到半山腰就听到有人声。来到山顶,发现狭小的山顶上“有利地形”全部被占据,于是她笑着说:“这真是‘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啊!”

  导游借用的是一句完整的诗,但它所表现的意境却完全不同,它包含了导游对“有利地形被占据”的无奈。于是游客在她幽默的感染下,也减弱了一些失望。改变字词的特殊效果

  为了取得某种效果,可以把句子中的字、词调换顺序或改变用法。比如旧时一位教书先生在上课时,发现张李二生都拿著书睡着了,便气愤地叫起张生批评道:“看你好没出息,拿起书本就睡着了;你看李生多认真,睡着了还拿著书本。”

 
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隐私政策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