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教我们处理人际关系

   2023-05-12 互联网3600


二、父子关系

中国人对于生命的来源与西方人不同。中国人认为,生命来源于身体,身体不在了,生命也就不存在了,而身体是父母给的。儒家认为,“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孝经》)。没有父母,便没有子女。因此,中国人非常重视父母与子女的传承关系,而西方人,尤其是信奉基督教的人认为生命为上帝所赐,无论是为父还是为子,均是上帝的臣民。这种思想反映在现实生活中,就是不大看重父子之间的传承关系。

孔子非常强调这种先后关系,并且强调要各遵其位,所谓“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父要像父,子要像子。父如何做才能像父?“慈”也;子如何像子?“孝”也。在孔子眼中,父慈才能子孝。孔子反对单方面的“慈”,也反对单方面的孝。父慈子孝,家庭才能和睦。假设有一方做得不好,不论是为父的做得不好,还是为子的做得不好,家庭都不会和谐。父慈子孝的讲法,最早出自《礼记·礼运》:“何谓人义?父慈,子孝,兄良,弟悌,夫义,妇听,长惠,幼顺,君仁,臣忠。”只不过在《论语》当中,阐述得更细致、更明白罢了。在《论语》中,关于父慈的内容不多,而关于子孝的论述却不少。据统计,《论语》中有十九处提到孝。这原因大概是因为《论语》为孔子的弟子或者再传弟子所编,他们更重视这方面的内容。

三、兄弟关系

在人类历史上的很长时期,人并不能节制或者计划生育。因为避孕技术不发达,堕胎既不容易操作也不人道。这样,男女结婚以后,生儿育女便成为一个自发的过程。这种情况下,一对夫妇可能有多个孩子。孩子多了,就产生了兄弟姊妹关系。如何在家庭当中处理兄弟姐妹之间的关系,就成了孔子与他的弟子们思考的问题。孔子提出“悌”的概念来解决这个问题。所谓悌,最初的意思就是做弟弟的定要尊重兄长。当然,这是个相互的过程,当做弟弟的尊重兄长时,做哥哥的就要爱护、关心、照顾自己的弟弟。只有这样,兄弟之间的关系才能处好。至于姊妹之间的关系,同样如此。孔子教导他的学生们说,“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学而篇第一》)。由此看出,孔子是非常强调悌的,把悌与孝并列。《论语》中讲,“孝梯也者,其为人之本与!”

 
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隐私政策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