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到在非洲市场的拓展经历,当时负责开拓非洲市场的邓涛感受颇多:“刚到非洲,面对25个国家、4.5亿人口、地盘差不多是中国两倍的一个陌生市场,没有人知道华为公司,甚至都不太了解中国,一切都要从零开始。非洲地区和印度、巴西、俄罗斯这些大国不同,国家分散,你不出差就死定了。1998年我基本上都是一个人频繁跨国出差,那年在肯尼亚,居然两个月没讲过汉语。几年下来,飞机坐了不知道多少趟,从波音到蜻蜓飞机,光护照就用掉了3本。”
华为:如何撬开核心市场的坚冰
没有人永远甘心看别人吃肉自己啃骨头,雄心勃勃的华为更是如此。其实,从1998年开始,华为就把触角探向世界的核心市场欧美。
进入欧美也是先从边缘做起。1998年就奔赴莫斯科开拓市场的李杰告诉记者:“刚到莫斯科,我们就马不停蹄把俄罗斯的每一个地区都跑了一遍,竞争对手滑雪、和家人团聚的时间我们都用来攻取阵地。但是,1998年我们一无所获。1999年还是一无所获。但我们坚持了下来,并告诉大家,华为还在。”锲而不舍的坚持让华为最终有了收获。虽然第一单合同只有38美金,但到2001年,华为与俄罗斯国家电信部门签署了上千万美元的GSM设备供应合同。2002年底,华为又取得了3797公里的超长距离国家光传输干线的订单。到2003年,华为在独联体国家的销售额超过3亿美元,位居独联体市场国际大型设备供应商的前列。
东欧、南欧相继打开市场后,华为开始挺进西欧、北美,并把欧洲地区部的中心设在巴黎。
从非洲转战欧洲的邓涛已经升任公司副总裁,他告诉记者,刚开始的确艰难。当初,华为欧洲地区部只有两个人,连运营商的门都进不去。因为欧洲人认为中国只能生产廉价的鞋子,对中国人能生产高科技产品闻所未闻。比如前些年华为参加戛纳电信展,法国电视台的报道题目竟然是:“中国居然也有3G技术?”充满了怀疑和不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