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价格战的三大时机与陷阱

   2023-12-16 互联网1700


  2004年4月,美国宣布反倾销裁定,美国向几乎所有的中国彩电生产商关上大门。

  多轮降价,一统江湖梦难圆

  讨论刚开始,便有学员认为:“长虹价格战失败的根本原因在于领导人自身。在初期市场运作中取得成功后,倪润峰一心想一统天下,但没有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办事,第一轮降价成功就埋下祸根。”

  在前两轮降价之后,长虹并没有达到抢得份额的目的。陆雄文分析道:“长虹错误估计了国内市场的格局。电视机厂以前都有政策的扶持,进行全国布局,很多地方政府都希望以电视机业带动其他产业发展,对其进行一定的扶持。所以第一轮降价后,各个电视机厂并没有被淘汰,反而开始反攻,长虹的市场份额出现回落。”

  这时,进口品牌采取了先观察、后降价的策略。一位做过经销商的学员讲述了自己的亲身经历,“长虹会降价,其他公司也会。我们公司曾代理飞利浦的电视,它与长虹的价格差在20%左右,长虹降价飞利浦也降。高收入人群比较倾向用进口品牌,所以飞利浦的销量也冲上来了,这就意味着长虹的算盘落空了。由此可见,价格战的确是把双刃剑。”

  当其他企业发起第二轮降价时,长虹等品牌都必须通过再降价才能销售出去。陆雄文分析道:“经过四五年的价格战,有的企业支持不住便倒闭了,比如西湖被海尔收购。价格战的本意是为了清理门户,但最终造成了全行业利润大幅下滑,没有资金投入到技术研发上去,影响了整个行业长远发展。”

  多方受敌,四面响起楚歌声

  多年的价格战中,消费者、经销商、供应商甚至包括地方政府等各方都被牵连其中,长虹因此四面受敌,在市场上一步步走向失利。

  陆雄文分析了各方利益与心态,“在不停的价格战中,消费者的预期在改变,原打算降价后再去购买,但刚买来,发现价格又降了。几轮下来,消费者都在观望,销量上不去,市场停滞起来。”
 
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隐私政策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