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健全培训就业机制 充分开发农村人力资源

   2023-08-21 互联网2580


  另一方面,通过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农村工业化、农村城镇化的“三化”战略,为农民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使20多万农村富余劳动力实现就地转移。到2003年,全县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到100多家,带动农户5.6万户,占总农户数的30%。有注册的农产品加工企业300家,直接安排近2万名农民就业。各地在推进城镇化进程中,注重培植城镇产业体系,为农民提供就业新载体。近年全市新开发城区面积500多万平方米,吸引了一大批农村劳动力进城务工经商与定居。新上工业项目300多个,提供就业岗位3万多个;新增市场经营面积40万平方米,增加就业岗位10000人。

  五、建立外出就业与回乡创业并举的双向流动机制

  在抓好农民外出就业的同时,我们还积极引导和鼓励那些已经完成资本原始积累的外出务工农民回乡创业,为他们提供能够施展聪明才智的创业平台。一大批外出务工农民从“打工者”变为回乡“创业者”,从农民变为商人,他们带回资金和技术的同时,也带回了先进的管理经验和全新的市场意识,成为一支推进农村工业化、城镇化,带动农民致富的生力军。他们的角色转换,突出的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引导一批农民走出去,成为打工经济的领路人。一些在外地闯出了市场的农民大胆的把本村、本乡的农民组织起来,把本地的特色劳务优势做强做大。如@@县矾山镇现在大大小小的井巷劳务公司就有几十家,足迹遍布全国各地,他们大部分都是一些本地人在外成功了,回来在把父老乡亲组织起来,一起抢占井巷建筑劳务市场的,对于他们,一些人已经把他们的称呼从“包工头”叫成了“打工头”。

  二是立足本地资源开发,做好修路人。一些打工者在外面赚钱回来后,积极投身到本地的产业开发中去,利用在外面积累的市场经济知识,推进本地的产业在原来的基础上进一步壮大发展。如现在的@@县安盛马蹄笋有限公司,也是其创始人利用在外务工赚的资金投资当地的特产马蹄笋,从单一的种植开始,通过几年时间,一直发展到现在产、供、销一条龙的资产上千万的龙头企业。
 
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隐私政策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