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判余世维
批判余世维,我只是想谈一些不同看法。中国有句古话:过犹不及。优点超过一点限度就是缺点,真理与谬误只有一步之遥。与博士成功的方面不必赘述,作为一个大师,可能人们对他的期望更高,我对余世维主要不同看法有以下几点,不一定正确,我们先看看某网友谈的《余世维的课听后的一点感觉》摘选。
1.喧宾夺主,他往往为了说明一个道理摆出无数的例子,有点像懒婆娘的裹脚布。这就在于余世维对学员认识的不足,其实大部分学员都不是傻子,很多地方一点就通,他却经常花很多时间用在并不重要的地方。
2.关联性差,这是余世维案例的特点,一方面你可能让人感觉知识很丰富,但另一方面,企业的问题还是归结到企业上来,他的课很少有一种让你一下子点醒的感觉(也可以说醍醐灌顶)。
3.严重趋同,企业的问题往往是关联性很强的问题,所以余世维老先生又偷懒了,一些东西反复用,让人见一叶落而知天下秋。
4.政治色彩,他的课中政治色彩有点浓,不知道说好还是不好,我觉得讲课这东西不牵扯政治为好,不是我们不应该鞭笞时避,而是有很多东西我们并不能左右,在课堂拿来当笑话,从大局上讲叫不合时宜,小处讲叫无济于事。
5.互动性差,你见过余世维互动吗?他更多时候是一个独角戏演员,培训手法较单一。这也成了他的知识听着开心,用起来伤心的原因。
我总结一下讲两方面的问题:
一、 形式与内容的问题。
凡是讲故事太多、现场感很强的培训,其实用性往往打折扣。太多人欢迎有时不是一件好事,毕竟讲师不是娱乐明星;讲故事娱乐百姓之后还要将方法、工具告诉大家,帮助解决问题。
我们知道,培训很重要,企业是需要培训的,但是培训不能包治百病,特别是大型的公开课与内训,解决的问题是非常有限的,无非是现场热闹一阵,回家忘得一干二净,为了留住前来听课的学员,很多讲师往往会拼命在现场气氛与效果上下功夫,而对培训最终给学员带来的帮助与进步有所忽略,造成现场效果越好的课程,其实际内容往往比较薄弱。造成参加培训成了看小品表演或者故事会。有时虽然组织者赚了钱,但从企业的角度来说,获得的价值有限。
如果我们的培训分为好玩、好听、好学、好用、好教五个层次,大量的培训特别是公开课停留在好玩、好学的层次,即现场感不错,余世维当然与一般的培训师有所不同,我认为他的培训基本上属于好学的层次,学起来轻松,听起来快乐,他的案例很精彩、很丰富,似乎很有实战价值,但是事实上很多学员认为他的案例与思想有时候是两张皮,大量的案例由助手从一些报刊杂志收集而来,本人没有深入研究,或者自己的案例也停留在说的好听的层次,没有深入去挖掘管理的工具来印证与指引,没有上升到好用的境界。不能达到好用或好教的层次,也就是学了可以用,学了可以教导员工,事实上对于一个《职业经理人》或者《执行》这样一些比较虚幻的概念,要上升到好用、好教的境界是比较难的,因为这种宽泛的定位过于迎合听众与学员,注定余世维的课程只能是解决一些皮毛或者表面现象的问题,专业化的、细节的、具体的问题需要和专业的与行业的工具的问题来解决。
很多人误认为现场效果越热烈、听众情绪高涨的培训是好的培训,其实我们很多人混淆了培训的目的,培训的目的是学习知识、提升技能或解答问题,如果达不到这个目的,再热闹的培训也无非是马戏一场,和娱乐没有什么区别,所谓过犹不及。
在现阶段,很多企业与管理者确实需要管理理念的入门,因才造就了余世维博士等一大批管理培训专家受到市场热捧的现状,但是我们没有去想过我们到底需要什么样的培训,我们只是盲目跟风还是在理性思考,我们是追求真理还是追求明星。管理不是靠明星解决的,管理需要观念、方法、工具,企业需要计划、组织、流程、标准,培训带来的更多是观念的东西,最后能不能用,能否落到实处,不是培训能解决的。
任何人的培训课程,企业管理者只要听过三次,95%的人都会出现审美疲劳,这是不争的事实,所以过分热捧某一个人的培训其实是一种浮躁的表现。相信培训市场的不断成熟,企业和经理人会表现出对培训的理性与必要的辨别力,我们将知道他们需要的是什么培训,能够即新观念、新工具、新标准,并指导他们去实践的培训,将是能够满足市场长远需求的培训。我们不是考虑他是否很有名,而是要考虑这个培训对我有没有用。
二、产品创新问题。
数年如一日讲同样几个课程,好像有点乏味,毕竟社会在进步,管理科学、管理技术、管理的艺术都在变化,讲师应该适应这种变化。
培训市场走向细分与专业化,如果没有好的定位与专业化的课程,培训机构最后面临的解决是被淘汰与关门,很多培训机构通过会员卡的方式一炮打响,之后便举步维艰,只好打一枪换一个地方,反正中国身份多,市场大。原因就是没有好的产品与培训课程提供后续的服务,使培训成了风靡一时的迷魂药,不是长远可帮助企业的保健操;
余世维品牌应对未来发展的策略、产品如何创新、品牌如何进一步提升有所规划。余世维的品牌盛名之下,如何能付,我觉得主要是余世维的个人品牌过度炒作,但是他的产品品牌没有特色与创新,造成下一步品牌难以复制,这其实是很多专家面临的问题。怎样将个人品牌转移到产品品牌,使余世维可以复制、创新,是余世维及其团队要考虑的问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