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的业绩评价中,存在着重财务指标评价,轻非财务指标评价,并且以对企业的业绩评价代替对经营者评价等缺陷。由于评价指标以财务指标为主,被评价者就在财务指标上做文章,粉饰业绩,导致财务信息失真。这是业绩评价机制必须注意的问题。在评价对象上,应区分对企业业绩评价和对经营者的业绩评价。另外评价指标也不可一成不变,应随着经济的发展而变化,就目前而言,我国的国有企业评价主要指标应包括利润指标、投资报酬率、现金流量等。
对于评价发现业绩差、产品前景暗淡的企业,要实施破产制度。要克服对经营处于临界的企业先拯救、后找重组,如找不到重组的企业再破产的现象,其主要原因是担心破产带来的就业、首次流失等问题。财务总监应根据评价结果,预警分析,运用破产清算重组,直接制约经营者的经营行为。
抑制经营者的逆向选择在我国来说是十分必要的。在经营者年薪有限的情况下,存在着经营者占有、使用资产的过度化,甚至挥霍浪费,转移资产等,导致经营失败,企业破产。因此财务总监必须要能够有效地监督经营者逆向选择,这也是保障所有者权益的一个重要机制。
「参考文献」
[1]张维迎。企业的企业家——契约理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66-99.
[2]田志龙。经营者监督与激励-公司治理的理论与实践[M].中国发展出版社,1999,68-79、343.
[3]黄亚钧,姜纬。微观经济学教程[M].复旦大学出版社,1995,298-317.
[4]吴叔平,虞俊健。股权激励-企业长期激励制度研究与实践[M].上海远东出版社,2000,256-272.
更多>同类资讯
©2022-20225 版权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