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人劝和劝人听 甭钻了牛角

   2023-10-05 互联网2080
核心提示:不要钻了牛角尖俗话说听人劝,吃饱饭。一个人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接受他人的批评指正,能促成自己更加全面地认识事物,获益匪浅

不要钻了牛角

尖俗话说“听人劝,吃饱饭”。一个人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接受他人的批评指正,能促成自己更加全面地认识事物,获益匪浅,这是妇孺皆知的道理。然而,生活中并不是每个人都能虚怀若谷,正所谓“忠言逆耳”、“良药苦口”。

现代心理学研究还发现,一个人是否“听人劝”有其理论和依据—你是否在固守一种不良情绪。河北医大一院精神卫生科主任医师李少成解释说,它包含了这样一个过程:生活中发生了一些事件—自己对事件有一个基本的认识和评价;评价的结果对自己不利从而产生了不良情绪—产生不良情绪后与人有了某种沟通—沟通的结果影响了自己的认识和评价结果,从而使情绪发生了变化。所以,是否听人劝的根本之处在于情绪管理。

通常人们会认为,人的情绪的行为反应是直接由诱发性事件引起的,但著名心理学家艾利斯则认为,事件只是引起情绪及行为反应的间接原因,而人们对事件所持的信念、看法和解释才是引起人的情绪及行为反应的更直接的原因。

人们的不良情绪是由人们的不合理信念所造成。

而每个人几乎都会有这样那样的不合理信念,因此劝解的过程,实际就是为当事者提供更多合理的思维方式和信念,以代替其不合理的思维方式和信念,从而减少不合理的信念给情绪带来的不良影响,达到减少或消除不良情绪的目的。“不合理的信念、认识和思维方式有其固有的特征,即人们对自己、对他人、对自己周围环境及事物的绝对化要求和信念。一旦这种情绪过于绝对化,就容易“不听劝”,甚至诱发各种心理疾患。”李少成说。

那些偏执的自我引导

那么这些不合理信念从哪里来?哪些人又容易产生不合理信念呢?

1没有那么多“必须”

人们以自己的意愿为出发点,对某一事物怀有认为其必定会发生或不会发生这样的信念。这种信念通常是与“必须”和“应该”这类字眼联系在一起的。比如: “我必须获得成功”,“别人必须很好地对待我”,“我应该……,不应该……”等等。怀有这样信念的人极易陷入情绪困扰,因为客观事物不可能按某一个人的意志去运转。因此,当某些事物的发生与其对事物的绝对化要求相悖时,他们就会感到受不了,感到难以接受、难以适应并陷入情绪困扰。

2一票否决

人们对其自身的不合理的评价可能以偏概全。以自己做的某一件事或某几件事的结果来评价自己整个人,评价自己作为人的价值,其结果常常会产生自责自罪、自卑自弃心理以及焦虑和抑郁的情绪。另一个方面则容易对他人进行不合理评价,即别人稍有差池就认为他很坏、一无可取等,这会导致一味地责备他人以及产生敌意和愤怒等情绪。

3糟糕效应

认为如果一件不好的事发生将是非常可怕、非常糟糕,是一场灾难的想法。这种想法会导致个体陷入极端不良的情绪体验,如耻辱、自责自罪、焦虑、悲观、抑郁的恶性循环之中而难以自拔。当一个人沿着这种思路想下去,当他认为遇到了百分之百或比百分之百还糟糕的事情时,他就将自己引向了极端的负性的不良情绪状态之中了。糟糕至极常常与绝对化要求相联系而出现的,即在人们的绝对化要求中认为的“必须”和“应该”的事物并未像他们所想的那样发生时,他们就会感到无法接受这种现实,无法忍受这样的情景,他们的想法就会走向极端,认为事情已经糟到了极点。

 
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隐私政策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