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中国上市公司MBO

   2023-08-21 互联网2870
核心提示:2003年中国上市公司的MBO并没有达到预想的热度,通过对已完成严格意义上的MBO的三家上市公司的解读,我们可以发现MBO的“中国特

2003年中国上市公司的MBO并没有达到预想的热度,通过对已完成严格意义上的MBO的三家上市公司的解读,我们可以发现MBO的“中国特色”。

  MBO(管理层收购)是资本市场乃至整个社会关注的热门话题之一。这种“热”,当然不是无端的炒作造势。就宏观背景而言,中共十六大报告提出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的新方略,意味着国有资产产权改革的步伐将加快,效率将提高。就法制环境而言,《上市公司收购管理办法》等法规的出台,鼓励企业经理人员实施管理层收购,有了相应的法律保障。在政策法规的鼓舞下,MBO的动作也开始引人注目:

  —新华信托2002年11月18日宣布将设立5亿元规模的MBO基金,以100万元为起点,全部向机构投资者私募,并根据市场细分为国企改制管理层收购信托(2亿元)、上市公司管理层收购信托(2亿元)、高成长企业管理层收购信托(1亿元)三部分。

  —管理着150亿美元的美国凯雷集团打算与德隆集团筹建MBO基金。

  —中信与美国国际集团也表示有意提供MBO融资服务。

  在2002年曾有业内人士预言,“2003年是MBO年”,今天,我们回过头来看,MBO并没有达到我们想像的热度。

  从已完成严格意义上的MBO的三家上市公司(深方大、粤美的、宇通客车)来看,这些公司的MBO基本上是2001年完成的。

  MBO公司基本情况分析

  这三家MBO公司上市的时间都比较长,最晚的宇通客车也是1997年上市的。从上市至今都最少配过一次股,它们的控股股东(管理层)持股的比例都不超过30%,这种股权结构是比较合理的,有利于各股东之间的相互牵制,也有利于保护中小股东的权益。

  将这三家公司的总股本和流通股本简单平均一下,可以得到它们的平均总股本为30600.45万股,平均流通股本为14242.52万股,均比整个市场平均值要大(2001年我国上市公司平均总股本为34850.18万股,平均流通股本为10053.22万股)。说明MBO公司的规模一般而言都比较大。

 
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隐私政策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