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学谐振,主动探索,主体发展”教学模式的理论框架及操作体系

   2023-04-12 互联网4210


  目标导学

  问题探究

  交流归纳

  反馈迁移

  

  步骤一:目标导学。

  “导学谐振,主动探索,主体发展”教学模式提倡师生共同参与学习目标的制定,这样学生就有义务感、责任感,将“要我学”变成了“我要学”。学习目标要根据课程标准,并结合学生完成课前散发的导学提纲的情况来制定。制定的学习目标要适当,以学生通过最大努力即能达到“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子”为宜,这样利于给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使其体验成功的喜悦,树立学习信心,让学生在“目标→成功→新目标”的良性循环中不断增强学习动机。

  在课堂学习目标确定后,教师接着就创设情境,诱导学生进入主动学习的过程。在这一环节,教师应当考虑学生在某一个知识方面,已经积累了哪些生活经验,现实生活中哪些经验可以作为本次教学的铺垫,让学生从事哪些实践活动可以活化对这些知识的掌握等等。要给学生以时间和空间去操作、观察、猜想、探索、归纳、类比、质疑……而如果向学生预示解决问题的方法乃至结论,则有碍于学生积极的思维,有碍于学生自己建构知识。因此,课堂教学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自主学习的过程,教师的“导”要注重的是学生的学习过程,而非结果。

  步骤二:问题探究。

  现代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认知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一个结果。”他强调,“教一个人某门学科,不是要使他把一些结果记录下来,而是要使他参与把知识建构起来的过程。”在课堂教学中,当老师和学生共同明确了学习目标之后,下一个环节就是在老师指导下的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教学中应注意用丰富多彩的亲历活动充实教学过程,对学生进行发散性思维的训练,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对一个问题的结果作多种假设和预测。教育学生在着手解决问题前先思考行动计划,包括制定计划、选择方法和设想安全措施。注意收集第一手材料,教会学生观察、测量、实验、记录、统计与做统计图表的方法。注意指导学生自己得出结论,教师不要把自己的意见强加给学生。
 
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隐私政策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