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裔职业经理人如何突破“玻璃天花板”

   2023-06-15 互联网3020

职场如同半杯水,持积极人生态度的人从半杯水中看到了希望、机遇和成功,因而更加努力、勤奋,最终得以享受成功的喜悦;持消极态度的人则从空着的半个杯子里看到失望、挫折和失败,因而消沉颓废、萎靡不振,最终被自己的预言不幸言中。

第二个好习惯:敢于挑战权威

美国社会崇尚批判思维。这是一种挑战传统思维、怀疑假设条件,挑战现有知识和结论的思维方式,与中国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思维习惯恰恰相反。美国的文理学院所强调的通识教育,是通过博学培养超越单科束缚的视野,塑造解决新问题的应变能力和以创造性的理念解决问题的习惯。这种训练方式的最高境界就是学生的创新能力,敢于推翻立论,敢于自己提出独到的见解,敢于立论。

一言蔽之,美国文理教育培育的是应变变化多端世界的批判性思维方式;而中国的教育模式是在学生的脑子里灌满了非常实用但很容易过时的知识,社会价值所灌输的又是根深蒂固的“听话”这样一种非批判性思维。耶鲁大学校长理查德。莱文曾直言不讳地批评中国留学生缺少批判性思维,认为中国需要鼓励学生的创造力以及独立的思维能力。他批评亚洲和欧洲的大学过早选定专业,很少涉及专业之外的课程的教育模式:“这种模式,对于培养一些流水线上的工程师或是中层管理干部可能是有用的,但是如果培养领导力和创新人才就显得过时了。”他的结论被“美国公司、印度上司和中国工程师”的怪现象印证得完美无瑕。

养成挑战权威的习惯并不难,那就是每每遇到问题首先要问问自己内心的想法。无论对方是谁,绝不要被其地位或权威所震慑。其实真正的权威和领导往往尊重有想法的同事、下属或合作伙伴。“听话”会给对方错觉,那就是你没有自己的想法,即便你很聪明,但久而久之别人就不再征求你的意见,只是让你去做事。

当然,挑战权威还要讲究艺术,大庭广众之下最好不要直接挑战领导和权威的观点。如果是私下一对一的交流,个人的想法不仅会受到对方的重视而且容易得到理解和支持。挑战领导或权威的同时不要忘记,你自己也未必总是正确,所以还要诚恳地理解对方的立场和想法。华裔职业经理人最大的忌讳和软肋就是唯唯诺诺、唯命是从。这样的人永远做不了领导,永远只能是为他人做嫁衣裳。

第三个好习惯:不断提高情商

有人说人的成功与否,20%在智商,80%在情商。虽然对于成功的定义各不相同,但这句话也强调了情商的重要性,不管是对于事业成功,还是生活幸福而言。说得通俗点,情商就是为人处事的能力,科学点说,那就是是否有自我意识和自我管理的能力,善不善于设身处地去感受对方的感受和是否能够游刃有余地处理复杂的人际关系和矛盾。遗憾的是,中国的教育制度强调的是智商,情商的教育和训练基本是空白。

“在哈佛上暑期班,一样年纪的美国上层阶级的女孩子,不论是白人还是华人,都要比我成熟和老练很多。”“在麻省理工商学院,跟世界的高级人才比,我唯一的优势就是一口流利的中文,同学们不光工作认真勤奋,并且十分高效和考虑周全。不光学业和工作的专业程度让我无法胜出,而且我发现他们很会说话和做人。他们知道什么时候该说什么,知道如何不动声色地达到他们的目的。”这是麻省理工大学28岁的中国女留学生郭衡自杀前在她博客中的自白—典型高智商对高情商不堪一击绝命书。

虽然情商差的人未必都会选择自杀,但是科学研究反复验证:情商直接关系到职场表现,直接影响到人的生理和心理健康,更是对周边的人际关系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人际关系融洽与否又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幸福感。

根据笔者在职场的体会和观察,提高情商的第一要诀就是“把自己的脚放在对方的鞋子里”,也就是设身处地地换位思维。这个貌似非常简单的方法其实不但有科学道理,而且是综合提高情商的简单易行的方法。“把脚放到对方的鞋子里”的前提是要有自我意识,知道自己的情绪在波动,压力在加大。这时候如果有意识地换位思考,即使依然坚持自己的观点,也会对对方的观点多了几分理解。

提高情商的第二要诀是超脱出境。很多年前选修戏剧课的时候读到这样一句话:“人生是一场戏,上台演戏,融在其中,人生是一场悲剧;台下看戏,乐在其中,人生是一场喜剧。”每每回头看时,很多当时觉得过不去的门槛都会觉得十分可笑,因为自己已经从演戏者变为看戏者。那为什么不能调整心态,今天就看戏呢?

提高情商的第三要诀是冷却矛盾。世界上的矛盾太多,大到战争,小到离婚,往往都是因为当事人情绪失控、矛盾瞬间激化而造成。笔者在上世纪80年代留学时和父亲因为教育子女的观点不同爆发了一场越洋书信大战,信越写越频繁,措辞越来越尖刻,矛盾越来越激化。后来笔者因为期末考试有一封信未及时回复,等到考试过后再拿出来看,突然发现并没有那么多令人过不去的地方。冷静下来的回信,换回的是同样冷静了的父亲的回信。

第四个好习惯:提升口才,赢在演讲

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在《论中国》中对演讲有一段极为精彩的见解:“许多文化,起码所有的西方文化,都凭借与被统治者一定的亲民关系来维系统治者的权威。所以,雅典、罗马以及多数西方多元国家才认为雄辩术是治国的资产。中国没有重视口才的一般传统(毛泽东可以说是个例外)。传统上,中国领导人的权威并不在乎雄辩术或与百姓的接触。依据中国的仕宦传统,为官者基本上不露面,全凭政绩服人。”他或许不知道,流淌在中国人血液中的是“君子讷于言而敏于行”和“祸从口出”的祖训。不知究竟是文化传统所致,还是中国语言结构使然,事实是中国人似乎自古以来不擅演讲。

但当今世界,人与人之间交流的重要性已经众所周知,而演说则是最具影响力的一种交流方式。毫不夸张地说,卓越的演说能力是事业成功的重要保证,职位越高,对演说能力的要求就越高。四年一度的美国总统大选,从某种意义上说能否赢得这个公认为世界上最高权力的职务常常取决于竞选者的演说水平。而在职场,一个人的成功与否更是与其演说的能力有着直接的关系。向董事会或上司汇报工作、对部下布置任务,无一不是形形色色的演讲。据统计,光是在美国每天有约3000万个较为正式的演示会。

失败的演讲是,不仅不能达到演说者预想的目的,甚至还可能适得其反给听众留下了负面印象。即使在美国,患有公众演讲恐惧症者大有人在。而对于“茶壶里的饺子,有货倒不出来”的华裔来说,这常常成为不能突破“玻璃天花板”的又一个障碍。

需要提醒的是,演讲虽然有天赋的成分,但绝对也是技能性的,关键在于练习。千万不要对着镜子练,因为那样看着自己演讲其实非常不真实,反倒影响发挥。可以录下来请别人点评或是自己揣摩。光是读书永远学不会演讲,好像不下水永远学不会游泳一样,反复练习是达到炉火纯青的唯一途径。

习惯的力量

《纽约时报》记者查尔斯。都希格在他的畅销书《习惯的力量》里用大量的事实揭示了一个被忽视的事实:人们每天的40%的活动并不是深思熟虑的结果,而是出于习惯成自然。但是选择养成好习惯和改掉坏习惯却是可以刻意选择的。虽然养成好习惯并非一朝一夕之功,但一旦养成,就会随时助人撕破“丝织天花板”,最终突破“玻璃天花板”。在都希格看来:“习惯不能被消除,却能被替代。”任何人都能改变根深蒂固的习惯,学会利用“习惯的力量”,就能让人生与事业脱胎换骨。这或许是另一种形式上的亚裔“整容”。

 
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隐私政策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