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团购”,姚劲波仍认为“该做”,但“不应该用原来(独立)的方式做,应该一开始就和我们的主营业务融合在一起。”他认为在团购业务决策上,大的方向并没有犯错误,团购业务的调整对58来说谈不上“伤筋动骨”,因为它的收入始终没能超过58收入的10%,投入人力最多时800-900人(占58 5000人员工总数15-18%)。
竞争摸索:要不要跟赶集拼烧钱?
选择:要!
到2010年结束的时候,58每日活跃用户已到400万,用户数、流量与信息发布量在分类信息领域中遥遥领先。这一年58完成了两轮融资,58团队认为下一年就该冲上市了。
当时有乐观心态的不仅仅是姚劲波,整个董事会都是这么想的。我们从58同城天使投资人蔡文胜在2011年1月12日的一条微博可以看出其中的端倪:“刚刚到软银赛富开58同城董事会,大家倡议拍照合影。哈! 做为上市敲钟的预演。”
但转眼间,58的步调被打乱。2011年的春节,姚劲波面前亮起了红灯。从大年三十起,无论是地铁、公交,还是中央一套、三套,六套,都在以每天六十多次的高密度播放58最大竞争对手赶集网的广告,告诉电视面前的观众们:“赶集网,啥都有!”这是分类信息网站第一次高密度出现在公众的视野中。
在那之前不久,赶集网宣布获得今日资本和红杉7000万美元的C轮风险投资。尽管58的C轮(6000万美元)融资先于赶集完成,但市场战是赶集网率先开打的,据58方面说,本来打算用融到的钱去做产品。流量与收入比58低很多的赶集“希望用钱来改变这个格局”。
“他们希望拿这个钱去翻盘,但他们低估了58迎战的勇气。”姚劲波说。
姚与董事会临时决定转换2011年的方向。
58用最快的速度请代言人、拍广告、投放,不计成本。两个月后,从2011年4月24日起,北京的公交车、地铁、所有热门电视节目上同时出现58同城的广告,新星杨幂是其代言人,吆喝着:“58同城,一个神奇的网站!”
姚劲波说:“我们从没想过,去做拍一段广告在电视里播这么离谱的事情。但即便这是一个错误的选择,我们也会跟着一起错下去,因为我们不想出现任何因为我们没看到、而让对方超越我们的情况,不会给竞争对手任何机会。这是一个很简单的逻辑。”
“当时投资方给我的指示很简单,就是Double-Down.华平说:”赶集投1个亿,我们投两个亿,他们投两个亿,我们投四个亿。58市场份额是第一,你不要错过一个时代,不要犯错让对手饶过你。‘我认同这个判断。“
他承认,“当时是比较浮躁的,钱都投在市场上,公司的精力50%都在市场上。如果把钱投在产品可能用户增长是1%,市场投进去增长就是100%.产品是慢慢来的,是内功,广告就是一剂猛药。”
自评:
明知“浮躁”、是“猛药”也要往里砸钱的原因,是要“保证公司安全”。姚劲波说:“我们不管公司是不是挣钱,我们只是管这个钱是不是该花的——不管是对市场还是产品的投入。我们又不是做给华尔街看的。”
事实上,姚劲波在2011年作决定与赶集重金PK时,心里不可能不打鼓。他无意中透露的话是“当时也无法证明那个钱该不该花”,正确与否只能交给时间去证明, “再过5年回望的话,也许去年在广告上的投入会是一个很正确的决定。”
58电商化是个噱头?
整个2011年,58投入重金砸广告,压制住了追兵赶集。但也“杀敌一千自损八百”。广告支出上去了用户体验下去了、市场上去了产品下去了、规模上去了管理下去了,本来想在2011年把经营踩实几脚准备上市结果迎来创业以来最大年度亏损。不到一年,市场战把2010年底融的6000万美元全花光了,58被迫在2011年第四季度又搞了D轮融资。
在2012年58同城年会上,姚劲波公开承认,58的飞速发展的确带来了“飞速发展的问题”,包括管理、企业文化、效率效益上的,“(这些方面)和58小时候相比,有些缺失”,为此,他宣布2012年一是要成为58的管理优化年,向人头要效益;二是要努力将用户在58的体验从“完美-勉强解决问题-没法解决问题-上当受骗”这个链条的后端向前推移。
姚劲波否认了58同城要向电商平台转型的说法,称这是“媒体揣测”,他称,58的定位仍是“生活服务平台”而非“电商”。但转型这话可不是媒体凭空捏造出来的。2012年年初时,姚劲波接受媒体采访时,曾亲口做如此表示:58要从一个信息发布平台转型为电子商务平台。不知为何半年后又不愿沾染电商概念?
先抛开电商概念的争议,看下58事实上的做法:从部分二手产品里开始推广“在线交易”(担保支付)及“同城快递”,以保证交易在线上完成闭环,同城快递费用目前由58承担。
据58透露,现在40-50%的二手产品支持“在线交易”,但只有不到10%的二手交易用户会选择线上交易。所谓的“电商化”远未冒头。
姚劲波说,“做闭环只是为了‘用户体验’、保证用户安全。我们真心不想做交易,你知道交易多难吗?以前我们只是一个简简单单的信息平台,只要50多个产品经理就够了。现在光做支付就要有30-50人。但不做不行啊,否则最高水平的用户体验就这样了。”“做交易和我们的收入没有任何关系。”
58得补课。其实姚劲波团队在2010年底就清楚,头两年跑马圈地、不论真假质量先圈用户圈信息的玩法已用到极致,但是2011年一半精力都放在跟赶集的市场战上,对信息质量与产品体验根本无暇顾及,而且市场大战对用户体验不佳的情况是加剧恶化——因为广告战后大量用户连同大量骗子、违章广告一块涌入。这是本文开头提到的、用户对58信息质量与体验方面的抱怨越来越多。
今年,58把市场投入削减到去年一半;控制员工总人数,但在产品技术团队这一块,把团队规模翻番;不再增加销售人员,但加大销售力度。
加大销售力度、控制总人数的根本原因是——58需要养活自己,IPO之前,再没有外部资本的钱可拿来烧了。
姚劲波确认:“58上市前没有任何融资计划了”。此前,有消息称,在华平的D轮融资(5500万美元)时,投资方即要求持续亏损的58确认:这是上市前的“最后一轮”。
不管“最后一轮”是58团队的主动或被动,这都意味着58已没有退路。
怎么养活?58方面确认的收入模式包括:会员(认证服务)、增值收费(信息置顶、竞价排名)、广告(按点击付费)。姚劲波说,这是58从2009年起就已稳定下来的商业模式。现在会员收入占总收入约50%,增值收费约30%,其余的是广告收入。另外,据58同城高级副总裁陈小华透露的数字,现在58“在全国有十几万付费会员,一年平均交3000左右”,综上推算出58当前全年营业收入能到6亿元人民币。如果挤出58对媒体有可能浮夸的水份,那么58今年应该能做到4-5个亿。
这应该是国内分类信息起家网站里最大的营收。但盈利情况不明。
58要到美国资本市场上去讲一个与Cragslist相关、但又不同的成功故事,还需要时间。
创业7年的姚劲波对后来的创业者做分享如下:
一、要做好长期抗战的准备,很多创业者都是完一票,挣笔钱。现在这种心态越来越不好生存了。
二、能够早实现收入,就早实现收入。哪怕你的收入很小,你获取收入也是在探索你的产品。58从2006、2007年开始就开始探索收入。到2009年我们做了会员后,我们就看清了我们的商业模式,再往后,只不过是怎么把它实现的问题。我们对收入从来没有探索过,越早做,越积累你的经验与团队,对融资也有好处。
三、不要做非长期的产品,即便它可以在短期给你带来不错的现金流,但你牺牲的可能更多。你要能考虑清晰你要做什么。不乱做决定,我会花50%的时间来看国外的网站,国外LBS、O2O的应用我都会看。我们会做测试版本,在一个环境内,比如公司周围所有的商户、所有的员工,来测试,这样做出来的产品成功的概率就会大很多。
四、一开始就力所能及组建最好的团队。一开始我对自己的自信太多了。如果创业者一开始不能在各方面都找到最好的,至少找一个技术和产品最牛的,比如融资100万美元,找一个两个还是找得到的。
五,我不会像马云一样拿一点点股份,后面的两轮每次我自己都跟投了,我跟了挺多的,上亿人民币,所以后面两轮我都没有稀释。我会保证我是绝对的第一大股东,我能确保这个战略没有任何的偏差,完全按我的想法做。现在没有任何一个投资方占58股份超过1/4.我们团队的提议基本能成为决议。董事会有4个人我们有一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