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业系”金融控股公司逐渐失势,“银行系”、“保险系”等由金融机构作为投资主体的金融控股公司将成为主流
直到两年前,“产融结合”还是个时髦的名词,经历了去年的宏观调控之后,很多实业家对金融已退之、避之惟恐不及。“实业系”金融控股公司式微之后,谁将站在金融混业经营的潮头呢?
10月19日,中国银监会银行监管一部主任阎庆民在“中国资本市场论坛”上透露,中国银行和中国建设银行已向银监会申请发起或合资成立保险公司,银监会正在考虑银行进入保险行业的要求。坊间认为这个表态意味着混业经营将实现“重大突破”。
如果说国内银行成立保险公司还只是在研究中的话,那么今年4月份,工行、建行、交行三家商业银行获批成立基金管理公司,则可被视为“银行系”金融控股公司崛起的一个“实质突破”—尽管它看上去只是政府为银行资金进入股市“救市”的一个副产品。
“银行系”金融控股公司显形之际,还有“证券系”、“保险系”金融集团的登场。
今年8月8日,脱胎于证券公司、国内首家在公司名称中含有“金融控股”字样的金融机构成立——“中国银河金融控股公司”麾下将控制3家公司:中国银河证券股份有限公司、银河投资有限公司、银河基金公司。
10月18日,大众保险将其持有的安联大众人寿保险公司49%的股份转让给了中信信托。与此同时,中国人寿收购大众保险股权的谈判也在紧锣密鼓地进行之中。中国人寿的目标是持股比例超过60%,实现绝对控股。这样,中国人寿进入财险业务,迈出综合经营的第一步。
进退之间,中国金融混业经营的版图有了另一种“画法”。
“实业系”
金融控股公司浮华尽去
中国金融控股公司的发展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因政策性原因形成的金融控股集团。如因执行1993年分业经营、分业监管的政策,由原有的混业经营企业分离成的金融控股公司,如中信、光大和平安。第二阶段,各产业集团,特别是上市公司,纷纷大举进入金融行业。而在第三个阶段,由金融机构作为投资主体的金融控股公司模式将逐渐成为主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