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11年初至今,围绕中国经济的是“通货膨胀”、“加息”、“降息”、“准备金率提高与降低”等关键词,经济形势经历了一个几乎完整的周期。与之对应,2012年的持续成长企业榜单,体现了七大特色。
在“稳增长”的大背景下,中国企业保持持续增长似乎变得越来越困难。
充满不确定性的全球经济,在艰难自救却复苏遥遥无期的欧盟,对中国企业百般刁难贸易保护横行的美国,一系列的利空让外需市场的前景仍然看衰,而内需市场也不容乐观。阴晴不定的货币政策走势,久拉不动的内需市场,人力成本上升带来的制造业转型升级,PMI连创近年来新低。
这样一种充满不确定性的“内外交困”的大环境,留给中国企业的成长空间相比前几年,明显在收窄。不过,越是如此,才更显示出实现了持续成长的企业之可贵。或者,当前不确定的经济环境,恰恰是验证好企业最好的“试金石”。


从2009年创刊以来,《商业价值》杂志一直在以持续成长的视角,寻找并发现中国企业群体中的“好企业”。这也是《商业价值》杂志连续第4年发布“中国持续成长企业榜单”。持续成长企业评价体系以上市公司披露的数据为基础,结合行业记者和专家的多年研究总结,根据SGI指标排名,以期发现中国上市公司中过去5年保持持续成长,同时在未来2个财年内最有可能继续成长的企业。
我们相信,这些实现了持续成长企业中,将有相当一部分会成为未来中国经济的中流砥柱。对这些企业的持续关注和研究,一定会为更多的中国企业特别是初创企业,带来启发和借鉴。
同时,持续成长是一项综合性的指标,并不代表榜单上的企业会在未来两年的财务指标上表现最好。所以,需要强调的是,这份榜单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
从2011年初至今,围绕中国经济的是“通货膨胀”、“加息”、“降息”、“准备金率提高与降低”等关键词,经济形势经历了一个几乎完整的周期。刚刚从高通胀中走出来,立刻又面临经济低迷的紧缩风险,宏观调控围着通胀转,往往是从一个“泥潭”跳出另一个“泥潭”。国际形势、市场行情这些因素在宏观政策面前显得异常无力,全国的企业都在看宏观政策,或者更多的是看货币政策的脸色,当然上市公司也不能豁免。从2012年持续成长企业榜单分析,可以发现七大明显的特色。
“赚钱赚得不好意思
”2011年在整体业绩向好的掩盖下,不同行业之间仍然存在较大的差异。2010年10月、12月,2011年2月、4月、6月,央行5次加息,将一年期存款利率自2.25%调整为3.5%.再加上2010年央行6次上调准备金率和2011年又6次上调准备金率,大型银行存款准备金率从15.5%上升到21.5%,中小银行则从13.5%上升为19.5%.再加上信贷收紧,贷款议价能力普遍上升。
银根的紧缩直接使银行成为了各行业的“香饽饽”,从而2011年上市银行息差逐季上升,在银行业整体息差回升的带动下,上市公司金融行业实现了收入3.2万亿,利润1.3万亿,同比增长25.3%和24.2%的“大赚特赚”的好局面。对比化工、采掘这些同为上市公司营收大户的行业更胜一筹,2011年化工实现收入、利润各32.3%和7.3%的增长,采掘实现各37.5%和5.6%增长。而上市公司整体财务费用2011年增长了37.8%,也是银行盈利的有力证明。
同时,在日前发布的2011年中国企业500强中,榜单前10位银行占据4席。500强榜单中共有15家银行入围,比2011年增加25%;这15家银行机构2011年实现营业收入3.25万亿,比2011年增加42.9%,远高于中国企业500强营业收入总额增速。其中,进入榜单的最大5家商业银行的营业收入占500强企业总额的5.7%,但利润却占到32.2%;272家制造业企业的营业收入总额占500强企业的42.7%,利润却仅占25.04%.其中,工商银行半年实现净利润1232.41亿元,平均日赚6.7亿元,成为“最赚钱的公司”。这也是5年来5家商业银行占500强企业利润的比例首次超过制造企业,是制造企业利润占比降幅最大的一次。
由此可见,同为垄断色彩浓重的行业,金融行业赚钱的更主要原因是宏观经济货币政策为主的局面。当经济过热,通胀高位时,货币政策开始严控,紧缩产生一定效果之后,当经济降温通胀回落,货币政策又开始放松,之后又导致经济过热、通胀上行,引发新一轮调控,从而陷入“一放就乱、一乱就收、一收就死、一死又放”的死循环。这个死循环中,无疑“钱”在谁手里,谁就有主动权。
这样也难怪民生银行行长洪崎曾对“银行利润太高”的一番感叹,一句“赚钱赚得不好意思”又将中国银行业暴利的老问题推向了舆论中心。
房地产“黄金时期”已过
由于调控政策得力,房地产由投资投机“炒房”时代进入理性投资时代。但是,对于房地产是否结束了暴利时代,业界似乎还有一些争论。不过从上市公司年报来看,房地产暴利时代或许已成过去时。
数据显示,房地产公司的净利增速从2008年的82.38%锐减到2011年底的17.9%,同时在2012年中期又降至10.13%,下降近9成。以4大地产龙头万科A、招商地产、保利地产、金地集团为代表的房地产上市公司为例,2011年年报显示,4大上市房企合计实现营业收入1578.5亿元,同比增长31.56%.实现利润217.6亿元,同比增长28.7%.开始增利不如增量。到了2012半年报,4大上市房企合计实现营业收入674.6亿元,同比增长39.29%.实现利润79.59亿元,同比增长仅3.10%.
增收不增利,这或许表明房地产“暴利时代”已成过去。房企“增收不增利”现象与房企“以价换量”分不开。尽管房企今年以来大举推行去库存策略,但房企库存量依然有增无减。为保证全年目标的顺利完成,下半年去库存依然是多数房企的首选。中国房地产高速增长的黄金时期已过,未来的房地产业将面临微利时代。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整个行业的洗牌在所难免,实力较弱的房地产企业很容易成为被淘汰和收购的对象。
“太差钱”直接引发的并购潮
并购是中国各行业目前发展必将经历的一个阶段。中国行业的集中度普遍偏低,其中又以地产、零售等行业为甚。国内企业规模普遍偏小,以房地产为例,目前地产龙头的万科仅占市场总额的不到6%.2011年全国前10大房企销售金额在全国占比已达13.5%,而2010年同期仅为10.2%.
目前国内并购的主要驱动力来自于国家政策和行业“生存法则”。而2011年的“生存法则”更多的是看企业是否缺钱。2011年银行贷款、卖房销售收入、IPO或股票增发、信托贷款、发债、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等这些房企资金的主要融资途径已经被一一封堵。房企融资陷入四面楚歌的境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