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债市为何所累?

   2023-06-15 互联网3310


  根据三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2003年前9个月,在国内金融市场融资(包括贷款、国债、企业债和股票)总量中,银行贷款融资比例竟创记录地达到了89.8%,往前推,2002全年的比例是80.2%,2001年是75.9%。风险正在向商业银行高度集中。一旦经济出现波动,就可能形成大量不良贷款。

  另一方面,企业直接融资渠道却“堵塞”。前三季度,企业债市场融资总量只有区区149亿元,在全社会总的融资比重中只有0.5%。而股票市场,自2001年下半年陷入漫漫熊市以来,几成“扶不起的阿斗”。2003年前三季度,融资量已经掉到了658亿元,占全社会融资总量比重仅2.2%,其颓势直追企业债市场。

  针对易纲的前述表态,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张承惠直言称:“以货币政策来支持资本市场直接融资,我看不出有什么有效的手段。因为货币政策只是对全社会资金供应量发生影响,从而对证券市场的融资产生间接影响。”从今年的情况看,央行采取“打压”房地产贷款、提高准备金率等紧缩信用的手段反而在某种程度上加剧了证券市场的“失血”。

  央行之谋

  但是有着丰厚西方经济教育背景的易纲显然不会只是“说说而已”。有可靠消息称,央行近期已与中央国债登记公司共同组织了一个研究班底。而其研究的课题正是“如何启动企业债市场”。该课题的一个题中之义在央行三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可见端倪,那就是“稳步推进企业债券利率市场化”。

  与企业债审批权相比,“利率市场化改革”显然是央行自家之事。中信证券债券发行部的有关人士称,目前企业债发行利率仍然执行的是1993年公布的《企业债券管理条例》中的有关规定,即“不得高于银行同期存款的40%”。

  2001年以前,企业债市场相对“沉闷”,利率基本上执行的40%的上限。其根本原因在于目前的发债主体过于单一,基本是中央大企业,发债用途也基本上都是国家重点建设—其背后都有十足的“政府信用”做担保。
 
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隐私政策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