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今资讯获取如此便捷的时代,最重要的内容不再是拥有信息本身,而是对信息进行整合加工,并以一种新的视点和独特表达方式来进行深加工,以独特的表达塑造独特的气质。 在这个背景下,赞许周立波的声音很多,比如“《壹周立波秀》通过对时下社会、媒介、受众三者需求的共同观照,用娱乐化的方式解读新闻信息,为我们在信息的整合加工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思路,值得大家积极关注。” 周立波和他的艺术形式,的确给文化传媒领域树立了不可多得的榜样模式。 另一方面,笔者作为北方人(很惭愧说句话的时候其实潜意识已经有立场存在了),我听到的更多则是说他“不好”的声音。为做分析,笔者特意去听了一次立波秀,却依然像以前一样听了五分钟就听不下去了——究其原因,不是对周立波本人的喜好问题,而问题是:他从来就不在我的关注视野里。因此,客观来看,定位过于精准不全是好事。 另外,“脱口秀”形式的节目和一切创造内容的节目一样,内容质量和表演风格决定一切。而周的部分节目,有时完全忽略其他用户的感受甚至贬损其他用户大面积打击一个庞大用户群体的倾向,显然是很不理智的表达方式,颇让人有些无以置评。 至此,周立波和他的“海派清口”最致命的问题也就自然显现出来了:太个人化难以复制,太情绪化难以做大。如果说赵本山经营的是企业,郭德纲经营的是产品,那么周立波可能经营的就是自己了,他做的是一盘居于一隅的小生意,虽然善用资本手腕,但机巧有余、格局不足!商业模式一句话,持续整合信息用于满足精准用户的情感诉求并快速确立影响,通过个人品牌的短期冲刺获得现金流与长期资本溢价。 至此,中国三位曲艺界的典型人物个案分析完毕, 各位读者也许已经发现,在不同的方面上,三者有相同点、有交叉点、有过渡态、也有悬殊处,从本山传媒到德云社再到周立波,从顺序上是一个从组织到个人的渐变。 笔者尝试从以前未被关注的角度,对三位大咖及其团队的模式做一个横向比较,其异同与联系总结如下:

(注:能量传媒无法代表周立波,因此周立波仅能视为个人) 纵观这次研究,是一次带着假设的验证式研究。笔者本研究前的假设,是最终会得出诸如“三个不同类型的曲艺名人靠其各自背后相通的xx商业规律最终获得了同样的商业成功”之类的结论,因此在首发时,我将系列文章的题目命名为《殊途同归的曲艺商业化》,不料,研究的最终成果竟然是证伪了。很明显,三位大咖的模式差异很大,未来的发展方向也完全不同。 不过,说点题外话,我在他们身上看到的唯一相通点就是:“不求尽如人意、但求无愧本心”、“走自己的路不怕别人说”——能顶得住盖得住各种负面的批评声才能做好文化产业啊! 当然,三个代表及其背后的组织形式还是给我们指明了一个科学的方向,即尊重现代企业经营理念、尊重市场与产品规律、尊重资本的意志、尊重客户皆可创造价值。只不过不同手段所创造价值的大小不同、价值的持续性也不同罢了。关键还是看你追求什么、在乎什么。未来,如果谁再提“文化产业不可能按照市场化规律和商业伦理来运作的”话,这样的观点必将被时代所淘汰! 正因为有一大批前赴后继不遵循市场规律的文化老顽固们的存在,才有了我们“文化产业新生代”存在的意义。理性必将为文化产业带来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