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记》中有“礼者君之大柄也……所以治政安君也”、“为政先礼,礼其政之本欤”,《左传》中有“礼经国家,定社稷”;孔子说:“为国以礼”,荀子说:“国之命在礼”,晏婴说:“礼之可以为国也久矣”。从这些话里都可以充分看出“礼”对国家治理的重要价值。
“礼”一直在强调等级差异,可以判断出儒家认为等级管理是一种公平性体现,这一点虽然与我们这个时代相脱节了,但是在历史上却与封闭型组织管理模式相得益彰,成为了封建统治阶级维持其统治的重要工具。也正因为“礼”固化了森严的等级制度,使得儒家文化自五四时期被批判为“封建礼教”,“礼”似乎成为了束缚人思想和行为的桎梏。但应该承认“礼”作为中国社会的道德规范和生活准则,对中华民族精神素质的修养起了也起到了重要作用。
管理思想五:管理方式
管理方式Ⅰ――各司其职
儒家管理思想中要想使“礼”在组织中得以贯彻,就需要各司其职。不同等级的人都做好本职工作、忠于职守、承担各自的社会角色,否则就会乱了等级差异、礼乐崩坏,这里“职”也许是中国最早的职位管理思想,不仅仅强调职责,还强调了行为规范。要做到各司其职,就需要强调名正言顺,正所谓“不在其位、不谋其政”,而要“谋其政”前提就必须“守其礼”。孔子见季孙氏用八佾舞于庭院,孔子认为这是典型的破坏周礼的行为,表现出极大的愤慨,说了一句名言“是可忍孰不可忍”。在孔子眼中管理混乱主要原因就是大家不守“礼”,不守礼就不能各司其职。
“礼”成为组织内部行为规范,但是对于个体而言这种规范的约束力的确有限,远不如商鞅、韩非的倡导“法”的力量。
管理方式Ⅱ――自我管理
在“仁政”的管理体系下,如何都能守“礼”,做到各司其职?
儒家管理思想提出了解决方案――自我管理,要想治天下必先治己,治己就是自我管理,就是孔子大力提倡的个人修养。自我管理包括了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一系列内容,毫无疑问这一思想极富辩证法,在参与国家治理这个目标上,孔子把组织目标与个人修养终极目标紧密的联系在一起,使对个体的管理来自于内在驱动力,因此儒家思想把组织管理方式集中在个人的品德和素质上。当个人修养成为管理的核心时,正好与“仁政”“礼治”等思想相互支撑,形成了一个较为完整的管理思想体系。
孔子被誉为“至圣先师”,他的个人修养方略不仅仅对中华民族贡献极大,而且这两千多年来能跨越时空,突破语言、种族与宗教的藩篱,受到世界有识之士的推崇。
儒家的管理方式可以用“安份守己”四个字来概括,安分就是各司其职,是“礼”的体现,守己就是自我管理,是个人修养的体现。
管理思想六:行为准则――王道
任何思想最终都将在行为上得到体现,儒家思想个体行为表现就是“王道”。
儒家的“王道”,具有“仁义”“守礼”“中庸”三方面特点。一是“仁义”,“仁义”的实质是“爱人”,因为爱人才能相互体谅实现“忠”与“恕”,通过“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解决个体之间冲突与矛盾;二是“守礼”,遵守等级差异,个体都能依礼而行,无论君王还是百姓都需要守“礼”,这样社会才能有秩序;三是“中庸”,要求人们做事不偏不倚,按照规律做事,就能实现“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对于帝王品行为而言,儒家给出了标杆――周王,周王是“仁”的代表,是圣人的境界,要求帝王都要“法先王”,对于绝大多数的底层群体而言则“安分守己”,只要所有人遵守道德规范,则天下太平,安居乐业。“王道”成为组织的行为规范与准则,构成了一个和谐的社会环境。
儒家的管理思想中能够体现了一个字――“稳”。这种“稳”在于组织之间及内部安分守己,关键在于“己”字,这也是儒家个人修养的核心内容,所以孔子反对勇,无论君子之勇还是小人之勇,勇是不稳定的基础。可惜的是造成不稳定因素多数都是来自上层,而不是下层,专制历史的社会变革都是伴随着土地(当时最主要财产)的兼并,这些兼并根本不是发生在底层群体,所以儒家的“稳”治标不治本,变得管理政策无法落地。同时这种“安分守己”的思想会导致组织严重缺乏创造力,而人类的发展过程本身也是征服自然的过程,所以难免和历史的车轮错轨。
儒家管理思想体系逻辑比较严谨,但必须是建立在一个人性本善的假设前提上,这个假设一旦不成立,整个管理体系就会飘在上空,落不下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