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最理想的状态是“空心竹子”的状态

   2023-03-08 互联网4690

 
  “知”和“行”,理论和实践,到底应该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最近看了一本关于信仰方面的书,书中介绍了一个重要的文化概念就是“磋商”,它强调的是行动、反省、磋商、再行动,一直循环下去,把理论和实践统一起来,把“知”和“行”统一起来,因为没有只说不干百分百的理论家,也没有只干不说百分百的实干家。只有理论和实践结合,行动和蹉商结合,我们才能更接近真理。
 
  我也是初次接触磋商的文化,了解很肤浅。但其中说的几条很让我受启发:第一,磋商的过程中讲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后,就不要抱着自己的观点不放,把它当成自己的私有财产。当你的观点讲出来后就不属于你自己了,是大家共同的财产(注意,是共有的)。同时,不要因为别人对这个观点的批评或提出不同的意见就觉得伤了面子,伤了自尊。只有这样,你才有可能客观地判断它,讨论它,任何的偏见都会会带来矛盾和不和谐,只有蹉商才能解决问题,达成和谐。第二,在磋商过程中,自己要像个空心的竹子,要放低心态,要谦虚,这样别人的思想和智慧才会被接收和流淌过来,这时自己的思想才能够受到灵性的指引,回到正确的道路上去。如果这个空心的竹子被阻塞了,别人的思想和观点就无法接收,这样的思想实际上是得了病,不健康的。磋商时最理想的状态是空心竹子的状态。第三,要学会静默,学会倾听,多用耳朵,少动嘴。静默可以赶走眼前繁杂的思想对我们的干扰,而我们的思想常常是让眼前可以看到的、无用的信息牵着鼻子走,而失去了自己的目标和方向,甚至内心自己真实的感受。
 
  写下这篇博客,是为了给自己在“知”和“行”的思想探索中做一个标志,我现在自认为对知和行,理论和实践关系的理解上了一个大大的台阶,感觉以前的许多想法都是很幼稚的。不过,当我的思想再走一段里程后,回过头来看这篇博客,这个标志可能处在山脚下。
 
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隐私政策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