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员工给我们留下的人生一课

   2023-08-21 互联网2470
核心提示:主持人:总裁网的各位网友大家好,欢迎来到商界透视镜。首先欢迎我们这一期的嘉宾王若文。您好!王若文:主持人好,各位网友大家

主持人:总裁网的各位网友大家好,欢迎来到商界透视镜。首先欢迎我们这一期的嘉宾王若文。您好!

王若文:主持人好,各位网友大家好!

主持人:百度一名技术研发人员林海韬,上岗才四个月的时间,就因心脏衰竭而亡。这件事情在网上是闹的沸沸扬扬。网站指责百度是血汗工厂,百度回应说,员工之死与工作无关。这件事到底是谁的责任呢?

我想问一下您,在IT行业的一个工作,真的有那么恐怖吗,据您的了解所看?

王若文:IT这个行业和一般传统的行业,有着巨大的差别。其实我从事IT的时间应该说很长了,早在十三四年前,就与IT打交道。而且在IT这个领域里边,一做都不少于六七年的时间,所以我对IT的员工特别了解。那么IT的员工,他们更多的是,凭兴趣与机器打交道的比较偏多。也就是说,他不是按照传统的行业,老板交代什么工作,按部就班去做什么工作,也不像通常的这种工厂,有一个流水线的概念,你做完什么我接过来做,我做完就传到下一个环节去做。而是很多工作都是可以独立完成的,比方说软件的开发。你知道软件工程师,他们一旦对这个写软件有兴趣,有爱好的时候,可以通宵达旦的去写。所以IT领域里边的,工作的强度确实很大。但很多时候的强度,未必是公司强加给他,而是发自内心的一种狂热,一种喜爱,一种成就,一种兴奋,而导致很多人自己给自己压力,你知道吧。是这么一种状态。

主持人:那您觉得就百度这件事,或者是也有类似的这种事情,像华为,其实也发生过这样的事情。这样的事情是企业的责任,还是员工自己的责任?

王若文:其实这是一种,我们通常讲的过劳死的行为,对不对。那其实过劳死,我们过去没有这个概念。我记得十年前,从日本传到中国,我们知道日本的节奏非常的快,都是特别特别快,所以那会儿就有了过劳死。那实际上从日本传到中国,那么中国就有了过劳死的这种说法。在没有传到中国以前,中国一样有过劳死,只是那会儿没有这种概念。就像今天的科学发达了,有那么多的病的名称出来了,其实古代可能也有这些病的存在,只是那会儿没有发现,这么清晰的病的名字而已。那今天面对过劳死的这一种观念,或者态度,人们通常会想到一个就是,企业把员工给累死了。所以很多人很责备企业,我认为在我看来,我认为这个有点偏见。就是说,很多员工的死亡,可能是过劳死,但并不是所有的过劳死,都可以对企业进行怨恨。为什么呢,我们说过劳死有两种情况。第一种是,那些在血汗工厂工作的,很基层的员工。他们呢,你比如在珠三角,那些个别的台资企业,港资企业,包括韩资企业里边,很多的工人,从早干到晚,不是八个小时,都不是十二个小时,远远超过十二个小时,有时候达到十五六个小时一天,这本身强度就够大的。另外在工作的过程当中,他们没有休息的时间,就有一个非常短暂的吃饭的时间。那么你说员工喝水,喝水那要记考勤,你要上厕所啊,上厕所也得记考勤。所以这样的员工,就是没有节假日,没有加班工资,没有休息的概念,一个月休一天可能都比较困难。

主持人:完全是受压迫。

王若文:没错,所以我说处在这种黑心工厂的,这些员工的死亡,我认为这是一种过劳死。那这种过劳死,我认为应该是企业来负责任的。但这里边还隐含了另外一种,就是有一些员工想逃离这种企业,逃不出来。你知道很多这种黑心工厂,把门都锁的死死的,你知道不,连防火门也锁死了。不是曾经发生了一些,这种企业发生火灾的时候,员工都被烧死了嘛,就是连消防通道都给锁死了,出不来。那有一些员工想逃离出来,而出不来的时候,内心极度的恐惧 崩溃,最后就会选择自杀。那自杀其实也是一种过劳死。就是在黑心企业,黑心老板企业里边工作的员工,无论是因为太大的强度的工作,而导致难以负荷出现的疾病死亡,或者是意外死亡,或者是想逃离工厂,而无法逃离的时候,选择了自杀的这种行为。我认为这两种死亡,都应该认定为过劳死。这是我说的应该怨企业的一块。那么另外还有一种,其实不应该怨企业。有一些员工,他就是特别热爱这份工作。我们讲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热爱是成就的动力,他真的是狂热到了一定的程度,他离不开这份工作,他恨不得二十四小时的工作。当身体可以支撑的时候,他真的是连轴转,当身体感觉到有不适的时候,他才会停下来,通常这种员工比较多的,都是在IT企业里边。这个社会我感觉,只有与IT相关的这些职业经理人,他们才会有一种高度的狂热。我们不说对事业的狂热,而是对他所从事的这份工作内容,比方说写程序,比方说研究一个科研的课题,他恨不得就是没日没夜,最快的速度把这件事情去完成。那这种过劳而导致的死亡,我认为就不应该责备企业。

主持人:那您刚刚有说到,在这个企业里面,他们拼命工作可能是兴趣所在。而除此之外,还有没有什么样的原因,是让这些员工,是自愿的去加班的?

王若文:可以这么来讲,就是今天的这种过劳死,更多的发生都是在年轻人的身上。比方说我讲的年轻人可能是,很低龄化的刚刚大学毕业的,二十三四岁的员工,或者最高的去掉三四十岁的员工,都是比较年轻的,这一拨人群。那么特别是低龄阶段的这个人群,他们都会有一个相对来说,较大的经济的压力,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就是他们刚刚毕业出来,需要房子,需要车子,需要面包,需要爱情,那这些都离不开自己的收入,能为自己来创造一个平台或者条件。但往往在一个好的企业工作,而又有一份,相对自己非常感兴趣的工作,通过工作的创造,能够实现一种回报的时候,他的这个工作的劲头,他的这种动力就更足了。而反而因为这种方式,很可能也导致自己给自己更多的压力。所以我说,经济有的时候,也是导致过劳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主持人:所以这就出现了,其实有社会上流行这么一句话,说是年轻人在四十岁之前,是拿命去换钱,四十岁之后就拿钱去换命了。

王若文:其实过去很多人都是这么讲,四十岁以前,就是拿命去换钱,拼命的去挣钱。到了四十岁以后,突然发现身体状况不行了,怎么办,又拿钱来救自己的命。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讲,我们说过劳其实并不是一种,很值得提倡的一种很科学的行为。

主持人:所以在这里也有一个问题,年轻人应该怎么来摆正自己的工作心态?

王若文:我认为年轻人,可以多一些对事物本质的思考。我经常跟人讲思辨,思辨就是看透事物的本质,多一些积极的思想,来影响你的这个人生。很多人就容易有一个非常急功近利的目标,比方说今年我必须挣一百万,明年我一定要创建几个公司,后年我一定要打造集团,或者说明年我无论如何我必须上市,他为了达到这个目标,不是我们讲不择手段,而是对身体一种不择手段的摧残。他要给自己实现目标,他加了那么大的压力,相当于你只挑一百斤,结果你给自己挑两百斤,你扛过去了,假设挑一段扛过去了就没有问题,但你扛不过去,肯定就摔坏了。我们看过那个体育比赛的时候,你看那个举重的运动员,举杠铃,大的铁饼,有的就是超负荷,举上去了,很不容易就成功了,就是世界冠军。没举上去的时候,有时候摔下来了,砸住自己的腰,砸住自己的腿,有多少人就在世界舞台的表演上,让自己成为终生的残疾。我经常跟人讲,我说,其实生命或者是人的这一生,没有志在必得,没有非达到不可的目标。你看,日本人讲,必胜,东方必胜,我们中国人很聪明,我们不讲必胜,因为讲必胜,就很可能失败,我们讲东方不败,不败,只要不败,多一点就是胜利。你这么去调整你的心态,去看待自己的事业,看待自己的工作,看待自己的人生的时候,你会少一些压力,多一些快乐。而且我们说,人的这一辈子,其实没有一个完整的定义的目标,框死你要做成什么样子。你说做十个亿,那还有一百个亿的,你做一百个亿,还有一千个亿的,你做一千个亿,还有一万个亿的,究竟哪一个是你的目标,也就是财富永远都赚不完,工作永远都赚不完,就把你的身体全部搭到里边。二十四小时,二十四小时掰成四十八小时去做,你也依然是完成不了。那这个目标,我们定成生命过程当中的,一个个的景点。就像深圳,我们今天去世界之窗,我们明天去华侨城,我们后天去大梅沙,小梅沙,有时间你就去,而未必一天全部要去完,可能会累死。而我们说,这个人生看景点就跟旅游是一个概念。通俗的讲,上车睡觉,下车就是尿尿,到景点就是拍几个照,就这么简单。所以我不主张每一个人在工作当中,一定给自己定下一个非常强制的目标,不达目标誓不罢休,我觉得不可取。

主持人:也要根据个人的一些情况量力而行。

王若文:应该说,应该是这样。

 
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隐私政策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RSS订阅